去年人民幣匯價上升,除人民幣存款大增外,亦有不少上市公司將閒置資金投入人民幣理財產品,部分產品更與企業債掛鈎。隨着內地「超日債」違約,市場頓時風聲鶴唳。據統計,去年初至今,已公布購入人民幣理財產品的本港上市公司有8間,購買金額共約70億元(人民幣.下同)。

索羅斯曾表示,內地債市與美國○八年金融海嘯前相似。(資料圖片)

8公司去年投資理財產品個案

近日內地理財產品風波

內地理財信託產品一直被打造出不會虧本神話,而近年規模更是急速擴大。

市場規模達56萬億

據信託理財產品研究公司普益報告顯示,去年內地理財產品發行規模達56.43萬億元,按年增長86%,而《2013年中國銀行家調查報告》顯示,截至去年底內地銀行理財產品餘額已突破10萬億元。

在理財產品高息引誘下,不少本港上市公司將閒置資金投入該等產品中,據本報粗略統計,去年初至今,已公布購入人民幣理財產品的本港上市公司共有8間,購買的金額合共約70億元,息率介乎2.1至8%。單是中國誠通(00217)涉資已達30.65億元。

超日爆煲響起警號

然而,今年初中誠信託理財產品爆出無法兌現收益,猶幸終獲「白武士」出手拯救。而本月初在深交所掛牌的上海超日更爆出未能如期全數支付一一年公司債券的第二期利息,成首宗在岸企業債的違約事件,市場擔心是違約潮的開端。

本報向多間公布有購入內地人民幣理財產品的本港上市公司查詢,其中南京熊貓(00553)發言人表示,購入理財產品是獲中證監批准的合格產品,不擔心產品會出現違約或未能贖回情況。而百富環球(00327)發言人稱,上月於中行認購的理財產品與定期存款產品一樣,屬保本、固定收益的產品,無風險,並指公司主要希望抗擊通脹。

新能源礦業高危

國際投資者索羅斯曾揚言,目前內地債市與美國○八年金融海嘯前相似,又指人行一二年抑制債務增長,卻引發經濟困局,只得再重啟鋼業支持信貸,他認為「這一切甚至無法持續超過兩年」。

面對理財產品違約潮,投資者學會主席譚紹興建議投資者應選購由銀行發行的產品較安全,不要貪圖高息。興業僑豐證券董事鄭家華認為,涉及新能源、礦業及太陽能行業產品具有較高違約風險,並指由於近期人幣匯價跌勢出乎意料之外,不排除部分企業可能出現蝕差價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