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市場盯住十八屆三中全會有日子了,當然希望有一次盛宴狂歡,現在三中全會召開了,尚未有正式的公布,根據現時海一般的吹水議論,就算有正式的公布,投資市場恐怕也難掀起狂歡。如果投資市場對報喜訊寄厚望,是對全會的誤讀。如學者所言,這是至少管十年的「頂層設計」,有許多方向性的鋪排,但不會就細微的政策多作着墨。三中全會謀的是長遠,而投資市場睇的是當下、近期,彼此並不易湊到一起。

三中全會,尤其領導層換屆的三中全會是治國定向的重要時刻,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作為主旋律始終未變,今次也不例外。實際上,除了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以來,一直未有太成功的改革「轉身」,反而積壓了不少後遺和弊端,令到今輪要來一次全面的、前所未有的重大改革,似是需要總清理。

對今次的成功可以期待,但是否會跑題、走調,仍然保留一份擔心,因為這些情況以往太常見。譬如,有關農民、農村、農業的「三農」改革,每每成為三中全會重要議題,但每屆下來直至今屆,都是因為成效不彰再重重着墨;又譬如,○八年三中全會後,為回應經濟的逆轉,擲下個「四萬億」計劃,谷起了信貸狂潮,是全會方針走調的傑作,至於這麼做是否必要,現今回過頭去看已比較清楚。

這番回顧給投資市場的啟示,除了確知中國的改革不易為,不應一味以成功預期為基點,去部署投資取向,還要對改革阻滯、反覆預留餘地。既然是「全面的、前所未有的」改革,又說甚麼涉入「深水區」,意味着是觸動深層利益的硬仗,即使不低估新領導層的決心,也不必高估成功的機會。尤其這樣的改革,不會立竿見影很快出實效,投資市場要追捧改革只宜審慎為之。

以投資市場熱衷的內地銀行為例,盛傳的說法是要揚起破除壟斷的鐵腕,撇開銀行未必乖乖就範且不說,利率市場化的改革,將直接置銀行於競爭之中,儘管為照顧銀行贏得時間轉變經營,改革可能放慢來,但最終銀行不可「躺着賺錢」,要回歸競爭是必然。何況當前不只是互聯網染指銀行業務,許多資金豐厚的有錢企業,也意欲染指銀行業,未來戰國般的競爭時代可期到來,銀行高盈利的預期必須調整。

隨着金融步向開放,企業及個人境外投資渠道勢必打開,愈是打開,由儲蓄轉化的投資也愈多,銀行在負利率年代仍可保有高存款的好日子不再,現在存款流失的局面已形成,相信難有機會逆轉,意味着內地銀行困境徐來。以銀行為例子,市場不難看到,改革與產業盈利前景逆反互動,不能以習慣去看未來。

然而,比較明朗可作投資「規條」的,是內地未來底線與上限的管治模式,國家領導人為經濟增長設定了底線,為通脹設定了上限,可以成為判斷政策寬或緊的出手依據,而在底線與上限之間,則是政策相對靜止期。三中全會後進入改革進程,是穩住經濟去調整重新平衡的漫長期,決不是增長與投資的高漲期,投資市場應深刻注意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