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主席、創辦人馬雲在一個演講炮轟銀行,力指現機制不能支撐三十年後的銀行業,他明言銀行沒有好好發揮手中牌照的作用,對於中國的金融業,讓更多人參與比多發牌照更重要。馬雲激言的要旨,是抨擊銀行不改革,從他年初說的「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改變銀行。」馬雲明顯在扮演促使銀行改革的角色,不只是在說,而是以旗下互聯網切入金融,以攪局行動,促成銀行改革。

對互聯網金融讚許者認為,馬雲挑戰銀行很牛;對互聯網金融懷疑者認為,馬雲很狂。牛也好狂也好,銀行面對互聯網金融的威脅,已不是網上談兵,而是真刀真槍,難怪有銀行說,銀行最大威脅不是哪一家銀行,而是馬雲。這顯示銀行對改革挑戰生畏的情緒,對事態睇深一層,銀行業眷戀壟斷經營而惰於改革,實際上根本是監管者、決策者的縱容塞責所致。

且看阿里巴巴因甚麼動力,殺入金融這座圍城的。中國有四千二百萬中小企業,約九成二需要貸款,即是三千八百萬家,當中約七成企業因為不能提供抵押物而從沒機會貸款。中小企業貸款難,是眾所周知的事,既然銀行大雞不食細米,這就是漏出來的商機。馬雲說的「銀行沒辦好的事,我們替銀行辦好。」實則就是以此為突破,切入金融「搵食」。

事實上,內地銀行何止一向「嫌棄」中小企,隨着日益財雄勢大,銀行對個人客戶也不再一視同仁,而變得日益「嫌貧愛富」,美其名曰拓展高端業務,富戶享有獲得費用豁免,優先便利服務的特權。而互聯網金融就是以補充金融生態鏈不足,並且有條件逐步鯨吞中小企及「低端」個人客戶,有潛在能力動搖銀行的客戶基礎。

中國的銀行被嘲服務了兩成客戶,阿里瞄準的是另外八成客戶。這個「二八開」之說,源自中國八成存款,為兩成銀行客戶所有。銀行由壟斷經營,發展到嫌貧愛富揀客,以及為此亂添服務收費「掠客」,監管機構無疑是知而不管。像金融海嘯所揭示西方銀行的一些劣迹,正成為內地銀行經營的發展方向,如此下去,中國金融不是為人(客)服務,而是為錢服務。

內地銀行經營如此發展,是沒有未來的,因為其不及互聯網金融擺明的以人為本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政治是如此,金融恐怕也是如此。互聯網金融對銀行業的威脅,現時還是想像大於實際,其進程視乎當局如何擺脫既愛又怕態度,樂於打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前路,又慎於監管其創新達到合理合規,令其得以發展壯大,迫使銀行在競爭下選擇改革。

馬雲的互聯網金融故事,也是香港銀行業的一面鏡子。儘管本港銀行沒有內銀那樣的壟斷色彩,但日漸嫌貧愛富向高端客戶進取早有勢頭,現在金管局推行二十國集團(G20)制訂的公平待客約章,實際就是糾正銀行服務的偏差。現時互聯網金融未直接挑戰本港銀行,但互聯網是無處不在的平台,受其挑戰是遲早的事,威脅未埋身反而有利監管者未雨綢繆,及早完善金融服務,方是更能吸引外資、健全國際金融中心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