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言指上海證交所在自貿區設分支,就勢推出國際板。消息令中港股市為之一震,到上交所出面否認才喘定,但消息終究令塵封已久的國際板,再亮於市場面前。在上海自貿區搞國際板,空穴來風有無原因?不妨推測,在人們心中,自貿區已是一個先行先試的大籮筐,所有先行先試的事物都往裏面裝,國際板就在這種思維下裝進去的。畢竟國際板也熱吹了一陣,不能不再提起就消失,上海打造國際金融中心,沒有國際板,算甚麼國際金融中心?

上交所否認自貿區搞國際板,讓股市鬆了口氣,同時讓自貿區橫空冒出後,港滬競爭繃緊的神經也鬆了些。然而,國際板斷不是胡吹一通,實際沒這回事。上海既要打造國際金融中心,搞國際板就是遲早的事,在自貿區先行先試「摸着石頭過河」,不能說決策圈子未想過。事實上,據自貿區的鬆綁設計,外資內投或內資外投的法律障礙已掃除,難怪有搞國際板這一說。

上交所否認有這回事,與早前宣稱國際板萬事俱備,到頭來聲沉影寂,原因是一樣的,就是外在條件未成熟。當初說國際板萬事俱備,甚至作勢海選首批上板公司,當時顯然是因為成事心切,吹過了頭,查實一些基礎條件未具備,例如資本帳未開放、人民幣未自由兌換,國際板怎吸外來投資?靠內資外投又撐不起國際板。無水之池,如何養魚?國際板聲沉影寂確有原因。

這是國際板的過去式和現在時,自貿區講的是未來時。設立自貿區的重要原意,就是金融開放的先行先試,否則僅停留於設廠或物流,就與一般的特區、保稅區無異,何必多此一舉。基於這一點,國際板總是要搞的,自貿區終究要過金融開放這條河,港滬競爭這根神經,未來勢必日漸扯緊。現時主流思維,認為上海還無從威脅香港,看法是對的,更正確的睇法應加上一條:很快就會威脅香港。

上海未有條件搞國際板,並不意味自貿區不闖金融開放,配合國策的捷徑是且放下證券投資,先大做人民幣業務。香港已先行大做人民幣離岸業務,但還未做大,更未做強,上海自貿區要從後殺上,爭食優勢不用懷疑。人民幣業務愈做愈強,不但自由兌換加快成事,證券投資也水到渠成,到時國際板不請自來,無論樂觀還是悲觀估計,留給香港「強身」的時間不會太多。

時下流行的官話說,偌大的中國容得下兩個國際金融中心。這是國家的政策解說,當中潛在的迷惑是,不同的政策主導,兩個國際金融中心必有強弱之分。從官員口中香港聽到的是,滬港一視同仁,甚至最好的政策留給香港,但國家金融版圖長遠布局,香港對應的是珠三角,上海對應的是長三角,留給香港的市場空間,並不見得強於上海。

此外,官方沒有說法的,看金融安全度,在香港與上海之間,國家會認為上海金融較為可控,香港是自由經濟體,金融較為不可控。這勢必影響到兩者的倚重強弱,以至政策的輸送、市場的培育有所分別。很明顯,自貿區今天的存在談不上香港的競爭大患,但自貿區的發展未可估量,不到香港輕率睇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