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新上市公司違規層出不窮,證監會「打老虎」亦不手軟,由洪良國際、中國高精密以至最近期的中金再生等個案,證監為保障小股民利益都痛下重手。畢竟打老虎太疲於奔命,恐怕非證監樂事,保薦人新規改革下月生效,希望透過保薦人克盡己責,減少公司上市後爆出醜事。新規夠狠辣且不允講價餘地,保薦人頗感抗拒也未阻推行,除了「打回頭」的上市申請「貼堂」公示,被港交所暫緩執行,允留半年過渡期外,其餘皆企得很硬。

保薦人新規顯然甚具阻嚇作用,投資銀行與新規的最後博弈,是投行極盡可能,在新規生效的「死線」前,將手頭上的申請趕及入紙,以致遞呈上市科的申請一時頗多。值此時刻,難免出現兩種特殊情況,一方面遞呈申請上市可能引起忙亂,另一方面這一輪趕在「死線」前入紙過後,恐怕是一段申請冷清的停滯期。先熱後冷的新規效應,可能導致投資市場失去正常韻律。

出現特殊情況實屬正常,因為新規嚴苛玩笑不得,投行須執正來做,但與新規磨合適應需時,這是預期得到的。尤其最少委任保薦人兩個月,以及一旦略有「失手」須修訂,也要等兩個月再能提交。合規操作迫使投行認真對待,或者因未習慣合規而引致的一再重來,在在可能延緩上市申請的成效,難以估計新股上市的這一輪停滯期要為時多長。

踏入今年以來,港交所新股集資排名急跌,離曾踞的全球首位漸行漸遠,原以為招徠到阿里巴巴這單大交易,可在排名上實現大翻身,怎料卡在一個合夥人制拗不清上,這單大交易或最終走雞。現在又由於保薦人新規,引起的停滯期效應,意味不但翻身機會愈益微,而且恐防排名更要下滑。事實上,亦須看到這既是改革的必然代價,也是上市吸資力的警號。

保薦人新規強化了對投資者的保障,香港收穫好的一面,同時也產生消極一面。眾所周知,近期來港股新上市的,較多是中小企業,有了新規範後,投行以自保為先,對中小企上市認真、挑剔起來,中小企上市勢必更加難,因為中小企經營「發育」過程始終難免有些毛病,不少有心志的中小企,是上市後才在公司管治約束下,健全壯大起來的,現在沒有這支歌可唱了。

對於港交所來說,大企業有這樣、那樣的阻滯,中小企也遇上了監管高門檻,生意能不再多費腦筋嗎?事情很明顯,當中碰到的是,監管與生意如何平衡的問題,尤其在引入阿里巴巴的爭議上,監管原則與造成生意的衝突,如何糾結清楚不過。現在中小企來上市,也阻力突現,這是否有所啟示,要重新審視整個上市體制,找到保障投資者與擴增交易的平衡。

事實上,後金融危機時期,全球就金融強化監管與放鬆經營,達成各方滿意的平衡點,還是見努力未見成果。一如「大到不能倒」的銀行,監管當局力謀加強規則制約,銀行在拚力抗命,角力沒完沒了。就算一些新規矩立了、執行了起來,下面還是推倒之心不死,在香港,保薦人新規即使付諸實施了,類似的監管與抗命的角力也不會輕易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