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以「特權」條件上市來港拍門,傳與港交所談崩了,將轉向美股上市。原則上本來談都多餘,港股打開門招客,規矩天下皆知,願守規矩者自來。忽然有位大客拍門:你改改規矩我來上市。一方面這樁大生意很吊胃口,另方面擁「特權」上市此例一開,日後必是冇規冇矩,事件留難了港交所——對其照單全收,或者一口回絕都很難下決斷,高層抒發夢中對談,盡顯酸澀。

港交所高層似乎很在意這單生意,即使與市場所說的爭做「集資王」無關,也得睇在可遇不可求,並可為港股繪畫創新科企添彩,難捨棄爭取姿態。但阿里似乎企硬,一邊是大生意、好交易,另一邊是大原則、好傳統,似難兩全其美,難為積數十年證券業經驗,擁芸芸金融人才,香港硬是度不出一條絕世好橋,化解這兩難困境。

就成事與否暫且不說,能否網開一面放生阿里,已引起有關上市規例的爭議。反對、中立及支持意見湧現,這些意見各據其理,未見得誰能說服誰,以往作為成功的金融中心,很大程度歸結為本港制度優勢,這個引以為傲的制度優勢,正經受來自本港市場參與者的質疑,堅持傳統守護原則,還是順應形勢作出改變,這個課題橫在大眾面前。

若如阿里一直強調,其所堅持的合夥人制,有利於具創新精神的人物控制企業發展,亦對股東有利,這如何與同股同權相平衡,會否成為制度優勢的新方向,而應為此開闢通路,很現實地需要答案。只可惜規例、制度改變需要走程序,是遠期的不能一蹴而就,阿里上市卻是緊迫的,在有改變之前,本港只能守護原則窄位迴旋,阿里這刻要棄港選美也只能由他。

話分兩頭,阿里也不見得好過,面前亦是兩難之境。很難相信,阿里放聲氣上市,未曾比較過港美的差異,就來港股拍門。阿里先拍港股門,肯定是港比美更合其意,「特權」條件談不攏就要蟬過別枝,有點像是要挾籌碼。其實,阿里在香港得不到的,去美國亦未必能得到。如果阿里高層心水還清,應當知道就算美國開了綠燈,上得市來也未必不是煩惱隨身。

一是阿里愈有競爭力,就愈會淪為科企「二等公民」。美國科技企業林立,巨擘級數的也不在少,阿里加入搵食,一定頗得監管「關照」,除非絕無行差踏錯,否則監管問罪、同業潑髒水就是家常便飯。對投資者而言,相比當地科網企業,阿里也只是次選,論流通性一定比在港上市遜色。阿里還須時刻顧住後欄、睇緊數簿,因為略有差池,渾水式狙擊將會不請自來。

二是阿里恐須忍受雙重監管,尤其當前力謀開拓的互聯網金融。一般而言,阿里業務在內、上市在外,勢必夾在中美監管之間,其主力開拓的互聯網金融,更是兩地緊盯的範疇,一個媳婦兩個婆婆,不是好受的事。有投資大行指,一旦美方監管要交出金融客戶資料,阿里不能抗拒不交。對此中方監管點睇、阿里客戶點睇,能不是心頭大患嗎?阿里棄港從美,並不是轉身邁腿便走的事,為此阿里與港交所的博弈,顯然尚未落下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