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角的七姊妹道是一條知名的街道,但事實上,「七姊妹」在昔日是一條村落,由於該帶發展步伐未算太急,故至今仍能保存不少舊面貌,同時亦讓部分建於上世紀六○年代的舊建築能屹立至今。而該帶的新型住宅不多,其中樓齡僅約八年的慧雲峯以年輕取勝,是換樓客的理想選擇。

慧雲峯屬北角區年輕物業。

慧雲峯小檔案

慧雲峯近期成交個案

慧雲峯位置圖

七姊妹道現時雖然只是北角東部的一條街道,但原來數百年前的七姊妹道一帶,是一條古老村落,故昔日「七姊妹」是指一個地區,而非一條街道。昔日的「七姊妹」,當然並不如現時北角熱鬧,在上世紀初,區內的海邊設有泳棚,是一個游泳勝地。在當時而言,前往「七姊妹」暢泳已算是郊遊活動。

提起七姊妹道總令人想起流傳已久的七姊妹故事,其亦是該區名稱的由來。相傳當地有七名金蘭姊妹,立誓自梳不嫁,但因三妹的父母決定將她許配予同鄉,在父母之命難違下,七姊妹終於在三妹出嫁前一晚投海自盡,七姊妹的屍首找不回,海灣卻出現了七塊形如七姊妹的礁石,故當地的村落因而改名為「七姊妹村」。

公務員樓見證變遷

至於七姊妹村的變遷,則要追溯至一九三四年,當時政府於該區填海建屋。直到六○年代,更興建大批公務員樓,如現時屹立於英皇道的怡景大廈和寶石樓,均屬這類外觀平實並強調功能性的舊建築,其中怡景大廈是於一九六一年入伙,只有30餘個單位。區內代理表示,單位一律為複式設計,在公務員樓中較罕見,至於貼鄰的寶石樓亦於一九六一年入伙,屬不設電梯的舊式樓宇。

部分單位望維港景

在樓齡逾半百的怡景大廈旁邊,則有區內新貴慧雲峯,物業於○五年落成,屬單幢式發展的高級住宅,有約192個單位,單位間隔多元化,有一房至四房戶型,並設有露台,分層單位建築面積由約507至逾千方呎,另有相連特色單位,建築面積逾1,100至約3,200方呎,不計窗台,單位實用率約77至78%。

該物業因樓層較高,故高層單位能外望開揚景觀,其中前排向英皇道及渣華道單位,部分可遠眺維港海景。至於後排向七姊妹道方向單位,亦能外望樓景,但要注意是,前排單位向英皇道,經常車來車往,後排單位則較清靜。

慧雲峯另一賣點是設有住客會所,設施包括泳池、宴會廳、健身室、跳舞室、桑拿及蒸氣浴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