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豐中國採購經理指數(PMI)一舉抽上盛衰線上方,可謂出乎市場預料,畢竟上月的終值僅四十七點七。出乎市場預料的還有PMI很多利好的內涵,包括,新訂單與產出回升,企業啟動回補庫存等。由於回補庫存通常延續至少三至四個月,強烈預示景氣回升會持續,縱然回升力度仍看需求保持穩定的增長。這個態勢可望促使市場淡化悲觀的情緒,預期下半年繼續穩增長,全年可期達成中央的目標。

有評論指出,PMI的超預期表現反映了政策成效,當然是有依據的。今年以來陸續出台的措施,如取消及下放行政審批,針對小微企業的減稅及寬貸,實在有助提振中小企,有望縮小滙豐中國PMI與官方PMI的差距。回補庫存又顯示,困擾製造業的產能過剩,在政策引導下逐步化解,官方PMI也會上升。在信貸融資沒有放鬆下,這些改善沒有扶持政策是不可能做到的,這提醒市場,中央不放鬆貨幣政策,但未放棄在不同層面落力,為穩增長做工夫。

儘管PMI的表現體現了內需的釋放,有政策的功力,但亦有發達國經濟回穩、復甦的助力。七月內地出口意外轉好,是外需轉好的啟示,八月PMI初值的訂單回升,是外需提振的確認。只要美歐日的復甦得以穩定,會對內地穩增長有利,當然,由於發達國經濟仍脆弱,中國穩增長是不敢對外需押下重注的,今後還會犧牲部分調結構的努力,在投資上下本錢,現時積極綢繆的建鐵路及城鎮化,就是穩增長的努力,是逼出來的自力更生。

如果PMI的表現使外界認同中國經濟見底,扭轉下行的態勢,將在當前資金逃離新興市場的形勢下,為中國避過走資的衝擊加分。事實上,這次資金逃離新興市場的大潮,中國擁有比其他新興經濟體優勝的條件,包括沒有經常帳赤字危機,以及人民幣處於升值中。現在經濟若扭轉下滑,將有望增加一重吸資的利好,令中國能脫出資金逃離的衝擊。同時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經濟重上投資拉動軌道,也可以對其他新興經濟體釋放需求。

形勢帶來微妙的課題,中國可以引導人民幣升值來鞏固走資防波堤,但肯定會傷及出口,於是市場有揣測,為了穩增長,中國會抑制升值,甚至誘導貶值。在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之下,中國的選擇相信是寧可捨出口而取升值,因為中國應對貨幣戰還有重要的布棋——人民幣國際化,升值明顯有利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這是國際博弈的長線殺着難以捨棄,哪怕是短期中斷。

然而,中國經濟穩增長也好,避過走資衝擊也好,不能否定靠投資拉動並非上策。這只是借來時間與空間,調結構的欠帳是遲早要還的,所以PMI的大轉勢,並不決定前路一片光明,持續發展可期,相反如果對借來的時空未善加珍惜,加快改革步伐去贏得結構的理順,危機就仍會等在前面。PMI的轉勢,讓當局認定,不必放水也可調校經濟慢慢轉好,因而堅持不放水只微調。但是內地債務勢成經濟穩定的攔路虎,為紓緩這一重壓,兼收穩經濟之效,減息將是央行可考慮、有作用的政策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