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A股下跌,可惜大藍籌似乎成為了資金避難所,人同此心,撤出中國周期股及民企股,轉投這些股份,是不會贏得多,卻至少穩穩陣陣,形成指數硬淨個股疲弱的格局。

自己當然繼續博調整,不過無論閣下做好做淡都好,上述兩大弱股陣營,短期內還是避之則吉。今次民企中伏已成事實,以注碼控制風險之下,在其他地方要追回損失其實不太難。自己最大的教訓,不是甚麼核數師或者明燈最危險,而是對於以銀行借貸,來應付高速增長期所要求的額外營運資金這種模式的公司,一向以來有過分寬鬆之嫌。

上述模式是有疑點,卻實屬合情合理,因為在提升營業額的途中,現金不及回籠是十分正常,是可以用自己本錢,但這樣做生意大極有個譜,向銀行借短債是最常用方法,事實上有能力向銀行借大錢,理論上實力也算是得到驗證。

問題是以過往經驗,市場對這種公司一定有甚大戒心,偶爾會因為一兩期佳績,令股價勁升,卻不會有長升長有的結構性升勢,直至有一日,公司踏入收成期,開始不用再靠借貸周轉及擴張,有能力派發較佳股息,才會真正得到長線重估。

遇挫才發現盲點

回顧過去,經過這種歷程而又可以殺出重圍不算多,尤其是毛利率低,要靠貨量搭夠的公司。既然如此,日後再遇上相若情況,也未宜太過樂觀,不錯疑點是可以接受,但可以列入難中而又不算好分的類別,較長期持有便不算值博,索性撇除這種類型的公司,很可能拉勻有數圍。

其實道理不算難,但人往往需要挫折才會細心檢討固有的方法,發現當中存在的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