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投資老兵,假如都可以跟你清心直說的話,相信都會印證用相同的一系列原因,在不同時候可以演繹成做好或做淡的理據。而我認為,對中港股市而言,這個轉頻道的時刻,可能愈來愈接近了!

以量寬和退市為例,○八年金融海嘯後,量寬措施由被質疑,到被習慣後,理論上美國每有經濟上的好消息,金融市場便第一時間做出負面反應,深怕聯儲局會因應這些好數據,決定退市。而環顧歐元區、英國和日本,亦有類似情況,總之投資者好像沒有量寬,便活不了一樣。

至於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近月投資資金不斷流出,負面情緒洋溢。尤其是大家發現,原來新興市場雖然是高風險,但並不代表高回報。況且,從前的高增長已明顯不再,中國能否保七,仍是未知之數。巴西和印度增長放緩至似有還無之際,俄羅斯亦因國際油價受頁岩氣壓價,經濟隨時失去動力。加上,新興市場經濟數據常有「水分」,甚至乎為政治造假,毫無透明度,增加投資風險,難怪有人唾棄。

但是一如數個月前,騰訊控股(00700)宣布業績之後被大行嫌其增長放慢而降級,我為其抱不平之後發現到的事情一樣,就是大行在有需要的時候,同樣的一組業績數據,用不同的選擇和角度,就可以用來唱好。這亦正正是一眾原來唱淡的大行,在騰訊升近300元時,紛紛轉軚時的所作所為。當然,好像也有抄襲一些我為騰訊辯護時所採用的論點。

觀點任由搓圓撳扁

那麼,假如大行與自己的一群大客,已經透過近期的恐慌,成功累積了大量平貨。現在他們想掉頭做上,他們又會怎樣?用大致相同的客觀事實,說服大家看好?

我想,以量寬為例,他們可以集中說,一如美國般真正的經濟增長,才是令上市公司盈利長升長有的王道。又或者,他們可以順着量寬受歡迎的角度去分析,說美國只是說數據好時,在年底前減少買債(量寬)規模,並沒有說立即完全停止。

不過,上周歐洲央行和英倫銀行行長分別明示或暗示,在有需要時延長其低息期,潛台詞就是不介意擴大他們各自的量寬規模。加上,在七月二十日的日本國會大選,首相安倍的自民黨,隨時大比例勝出,令其有大空間加大自身的量寬規模。只要日、歐、英量寬的增量,多於美國減少的份額,全球所有資金市的捧場者,便應該掉頭買上。

至於新興市場增長放緩的問題,其實也可反過來說他們的政府開始實話實說,不再在經濟數據上做手腳,令可預期性增加,理應加點透明度溢價。加上,它們已跌至平均市盈率不足9倍的水平,不買上難道沽空嗎?看來,做上理據已備,就等大戶買夠貨轉頻道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