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歷了多年高增長後,正踏入穩定增長期,從政府主導轉似城鎮化、內需帶動的經濟是否走對了路?筆者閱讀日本央行發表的文章「從日本的經驗中洞悉如何重新平衡中國的經濟增長」(Rebalancing China's Economic Growth:Some Insights from Japan's Experience)後,得到一些啟發。

中國目前的經濟模式與七十年代的日本相同之處甚多。從一九五五年到七○年,日本經濟平均增長率為9.7%,而中國在七九年第一次經濟改革來,經濟增長9.9%。兩者與政府鼓勵投資及銀行系統有關。資本回報和資本成本的差距收窄,是導致日本在七十年代出現經濟結構改變的主因。七十年代之前,日本金融體系屬封閉式,融資以傳統銀行借貸為主,銀行提供低廉的融資成本,導致投資過剩。利率市場化令資本回報率下降,投資佔GDP比率因而減少。

利率市場化轉型關鍵

產業分資本密集型(capital intensive)及勞工密集型(labor intensive)兩種。資本密集型產業包括煉油,化工及汽車生產等,而服務性行業就屬於勞工密集型。資本回報率下降令資本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減緩,有助資本流入勞工密集型的民營服務企業。現時中國國企得到明顯的貸款優勢,中央目前推行的利率市場化,是經濟增長模式轉型的關鍵。

一九七○至七五年日本勞動收入的比重顯著上升,速度約10%,與農村人口及整體勞動力過剩的情況下降有莫大關係。六十年代後,日本工人對爭取權利的意識上升,要求優化待遇及上調工資的呼聲愈來愈高,消費佔GDP的比例得以增加。近年中國政府強調提升人民收入,而於中國的勞資糾紛也有明顯的增長。讀者應該不難發現當年日本與現時中國的相同之處。下一期筆者將繼續探討中國的經濟改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