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基金工廠 此夢好發難圓

財庫局官員希望香港成為「基金工廠」,這個新名詞暗扣中國「世界工廠」的含義,目標是吸引全球國際化的基金,選擇在港成立、在港集資、在港操作,意味「一條龍」式在港扎根。援引潮流所興,把奮鬥的目標稱作夢,這或許代表着香港金融產業的「金融夢」,這無疑是一個好夢,試想能成功打造一個基金集中地,那將是何等壯觀的財富流!當香港人猛然醒來,不由得要問此夢真能圓嗎?何況,全球略有名氣的金融中心,有誰不在發同樣的夢?各自拚搏,香港有得手的條件嗎?

無論怎麼說,全球前列的金融中心,顛來倒去地排名,香港都不脫前幾位,是個有質地、有實力的金融中心,這是「金融夢」的前提,也是圓夢的前提。除了以往大量的國企、內企來港上市集資以外,現在香港承擔着人民幣離岸市場的試驗重任,人民幣債券、股票、衍生工具等產品的先發市場,對被中國市場所吸引的基金,有理由考慮在港落戶。

這是一個利好條件,也是一個關鍵條件,但未必是充分條件。當中,有個重要的節點,香港是中國金融開放的前沿,踏足香港在於放眼中國,不容忽視的是,中央正銳意打造上海成國際金融中心,上海是中國的金融心臟。站在長線角度,有分量、主打中國的基金往往選擇「腳踏兩船」,策略性的安排是上海「第一落戶」,香港「第二落戶」。

道理何在?外資基金要長線立足中國,就要選擇上海這個交易、訊息、交流最敏感的市場,以便就投資作出快速反應。當然,在市場開放、制度建設上上海毫無疑問不及香港,是上海的劣勢條件,但這是長遠會逐步得到改善的。同樣道理,香港除了市場開放、制度完善的優勢,亦有着自身相對劣勢的條件。

最突出的是營商條件與社會環境的劣勢,營商條件是指成本昂貴及人才欠缺,由於物業昂貴及租金高企,寫字樓租金及僱員生活成本,成為不可承受之重;此外,香港看似人才濟濟,但外商反映人才結構失衡嚴重,院校培育未能適應實際需要。社會環境的劣勢,則主要反映為不宜居的環境問題,空氣污染、國際學校不足,成為外資要員「不願落戶」的重要原因。既然要員不願落戶,又何來總部扎根?

打造基金工廠的「金融夢」,靠政府官員在金融象牙塔裏,一番閉門造車是不能成事的,從改善營商條件與治理社會環境來說,是相當廣泛的全社會努力。從本港的發展現實去看,根本是說易行難的事,也是不可冀望短期可見效的事,即如物業昂貴租金高企,就不容易降下來,很明顯這些劣勢不消除,基金工廠的「金融夢」就好發而難圓。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金融夢」,透現着港府一直鼓吹的「金融養活香港」的思維。儘管無從貶低金融服務業的前景,但對金融業以往發展的波動,總不能視而不見,一個基金工廠的美夢,怎能只嚮往其利好,而忽略其負面影響?基金工廠沒有穩定的實體經濟為基礎,怎能吸引到基金來落戶築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