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GDP主義歪風不改 經濟發展難望優質

中國去年開始意圖淡化GDP指標,但各省市政府發表的今年工作報告,顯示對今年經濟增長抱樂觀的態度,31個省區其中24個將GDP目標設定在10%及以上,當中20個將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目標設定在20%以上,中國仍然倚重「固投」驅動經濟增長的老路,這不一定是好事,反而增加硬着陸的風險。

自從內地經濟在去年第四季觸底反彈之後,樂觀情緒開始高漲,「鐵公基」(鐵路、公路、基建)項目陸續啟動,再加上城鎮化的盛宴,未來中國各地將大興土木,對GDP之貢獻立竿見影,足以彌補出口、內需和外商直接投資(FDI)的疲乏。而地方政府亦可藉城鎮化的機會靠賣地發大財,然而固投是一劑重藥,談不上可持續性。

近月內地多個大城市霧霾嚴重,影響居民健康,但投資者只是忙於炒環保股和新能源股,一切仍是以經濟發展為先。中國去年放棄「保八」,倡導綠色GDP、發展重質不重量以及經濟轉型等理念,本意雖好,可是說易行難,前三季稍見經濟回落即慌了手腳,重新打「基建牌」且登時藥到病除,但同時亦患上了更難治療的「投資依賴症」。

投資依賴症的病徵是盲目投資和重複建設,各省市興建千篇一律的古城,水泥和鋼鐵繼續產能過剩。中國經濟高速列車慢不下來,過往就算建設多少條公路和製造多少輛汽車,經濟發展最終會追上來。

不過,現時內地汽車產銷量已冠絕全球,經濟基數今時不同往日,去年京津滬等地人均GDP已升至逾萬美元的發達地區水平,今年根據指標再有三省將加入「萬元俱樂部」,再盲目追求高增長顯得不切實際。

當然,內地仍有許多省區要急起直追,今年GDP目標最高的是相對貧困的貴州(14%)和陝西(12.5%),相反上海的指標僅7.5%,敬陪末席。沿海城市薪酬高漲,使製造業移入內陸城市,有助減少貧富懸殊的現象。GDP統計亦有許多詬病,省區之間的交易被重複計算,而富裕地區往往有大量流動人口,雖對GDP產生巨大貢獻,卻排除在「人均」之內。

多年來,各省市GDP總和超越全國GDP已成慣例,甚至有一年比一年高的趨勢,中央雖然三令五申告誡防止「灌水」,但除非官員考核制度不再以GDP「成績表」評估,否則仍會吹「惟GDP主義」歪風。

○九年的四萬億人民幣基建投資帶來經濟過熱、通脹升溫、流動性氾濫等連串問題,人行日前罕見地重啟正回購手段以回收過剩資金,可見需嚴密監控風險。

今年中央的工作重點是收入重新分配,十八大並提出國民收入倍增計劃,GDP這「大蛋糕」人人欲分甘同味,過往政府財政收入分去了大部分,但近年國民收入增長已跑贏GDP,GDP又遠遠跑贏股市。去年GDP增長7.8%,但上市企業撇除銀行之外,整體見盈利倒退,將蛋糕如何平分,較純粹看數目字更形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