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綜論:內地影子銀行令人擔憂

內地剛公布二○一二年十二月的宏觀流動性數據,帶出一個很重要的訊息。十二月份社會融資規模為1.63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比一一年同期增3,512億元,但同期新增貸款僅4,543億元,為三年來新低;一二年全年新增社會融資規模為15.76萬億元,全年新增貸款僅8.2萬億元,貸款佔新增社會融資比重降低了6.1%。這種「社會融資升得快,銀行貸款升得慢」現象,代表「影子銀行」對銀行貸款形成代替效應。

「影子銀行」主要是指發揮與商業銀行類似功能、但並非正規銀行的市場型金融信貸體系。市場一般把「影子銀行」分為兩種,第一類是屬於銀行資產負債表外(Off-Balance-Sheet)的貸款,如委託貸款、理財產品、承兌匯票、同業代付等;另一類則並非屬於銀行體系的業務,包括小額貸款公司、租賃、信託融資、券商融資、民間借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產品,並不屬於銀行體系,未必像銀行般受高度監管。

風險錯配缺乏監管

「影子銀行」有兩點值得大家關注。第一點是過去大家看流動性是寬鬆還是收緊,主要看銀行貸款相關的數據,但當「影子銀行」出現,其他融資途徑就會變得重要。如一二年人民幣貸款,較一一年同比只增7,320億元,增幅約10%,但一二年的社會融資規模,比一一年增長2.93萬億元,增幅為23%,顯示宏觀流動性偏寬鬆;一二年新增信託貸款1.29萬億元,較一一年增加1.09萬億元,佔全部社會融資8.2%。

若你單看十二月新增人民幣貸款低於預期,就可能得到錯誤訊息,甚至連廣義貨幣M2的數據也被低估。如一二年年底,M2餘額為97.42萬億元,同比增長僅13.8%,讓你誤以為貨幣供應量不高。

至於第二個重點,就是「影子銀行」相關風險的擔憂。由於「影子銀行」的融資平台,並不一定受到嚴格監管,情況就如數年前美國的次按問題;如果這些產品「出事」的話,其影響將難以估計。而且這些「影子銀行」的產品,很容易出現錯配現象,例如通過短期的負債理財產品,支持地產項目的長期資產,產品到期後需要不斷滾動,才能確保資金鏈不會斷裂;很多「影子銀行」產品的收益率,由於市場的競爭,竟高於地產項目的平均收益率。現在有不少基建信託產品,發行利率高達十多二十巴仙,但這些項目每年的平均收益,哪裏有這個數字?

此文章之內容,只提供給零售證券投資者作參考之用,所載的見解、分析、預測、推斷和預期,只是根據可靠資料而作出的研究觀點,只反映作者本人對投資市場的個人意見。

中信証券國際執行董事 林一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