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霖評說遷冊 何以態度強硬

倫敦金融業近日牽連多宗醜聞,引發滙控就此聲言,若有關當局無法修補聲譽損失,恐會觸發銀行遷出倫敦。然而,滙控前任主席、現任英國貿易及投資大臣葛霖卻謂,無懼企業由英國遷往海外會成為趨勢,亦深信到英國設總部的企業數目,會遠高於遷走的數目。評論這個話題,「商而優則仕」的葛霖無疑有點尷尬,如果不是入仕為官,葛霖又會有甚麼說法呢?

金融海嘯後,倫敦金融業聲譽數度遭受打擊,先有高管酬金偏高,最近則有Libor事件及英資銀行涉嫌洗黑錢等。問題的焦點,說到底就是金融業的監管,相信有關考慮是雙重的:一方面本土的監管能否找到寬嚴之間的平衡點,讓銀行覺得不太難頂;另一方面對於不同金融中心之間競爭,引發的借題發揮打壓,銀行是否可望得到國家層面的可能範圍的保護,即國家要能為銀行出頭。在上述兩方面,並未能釋除英資銀行的疑慮。

講滙控有意遷冊講了好久,這是不易下決斷的事,今次會否成為催化劑,真的做出遷往海外的決定前,相信會先睇政府怎麼做。葛霖「毫不偏私」的回應,恐怕令滙控失望,他說,對國際企業而言,確保其日趨複雜的業務能緊貼不同地方的監管架構,是無可避免的挑戰,他不認為有關問題涉及任何歧視或政治動機。更表明無懼企業由英國遷到海外,深信來的比走的要多。葛霖顯然無意依銀行之意施加維護。

當中揭示了政府與銀行內在的「不和諧」,在政府眼中,銀行已成為「麻煩友」。金融危機打救銀行的前前後後顯示,銀行求救時低聲下氣乜都應承,得救後卻故態復萌貪婪依然,歐美大銀行皆然。反過來打救銀行後,政府深陷債務泥潭難以自拔,銀行的作為深深激發民怨,民間壓力又洩在政府身上。政府難以再容忍銀行恃住「大到不能倒」繼續胡作非為,在監管上「加辣」相信是政府會做的事。

然而,對政府監管「加辣」,銀行可以遷冊來要挾,這亦令個別國家政府意識到,不同市場監管寬嚴有別,讓銀行能以遷冊走避,需要謀求國際協調,形成少差別的監管環境。同時,謀求國際協調門面上是堵死灰色地帶,實則也是顧忌有的市場因監管寬些,獲得競爭優勢。其實國際上的確不乏以放寬監管,吸引業界落戶的國家動機,由此可見想謀求國際協調齊心監管亦非易事。

當然,如果銀行家想重返金融危機前那種呼風喚雨、旱澇保收的好日子,亦不切實際。一度蔓延的「佔領華爾街」運動,清晰地表達了社會對金融業的反感,政府須約束金融業,在民意上已無退路可言,因而不難理解葛霖在其官位謀其政,何以態度強硬。儘管銀行與政府不好磨合,但銀行須明白,基於現實和形勢需要,始終要行這一步,在政府角度,如何既強化了監管,又不阻礙金融業的活力及發展機遇,需要找到兩全其美的體制,顯見兩者磨合還來日方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