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尼爾轉看淡 中國亦不爭氣

金磚國之父奧尼爾在澳洲談澳元,連帶提到中國,認為要重新評估中國對全球經濟的貢獻。當中涉及兩個要點:一是看淡中國經濟;二是中國經濟下行影響全球。與奧尼爾日前對金磚四國的表述銜接,亦有類似的觀點,譬如,他讓人們忘掉中國高增長的輝煌歲月,這涉及重新審視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又譬如,他認為中國在國際上的角色需要重振。且不論奧尼爾所言錯或對,這兩點在國際上很有代表性。

如果上述觀點值得重視,意味着中國領導人關乎經濟的決策思維,要兼顧中國經濟增速的本國需要,以及對國際的正面影響。然而,在中國國內,這個大話題是富爭議的,並未有很強共識,至少在政府換屆前,還看不到決策共識端倪。

內地有共識的是經濟下行,已是肯定無疑,對增長的估計不逾百分之八,朝野皆然,無刺激政策情況下能保八將是意外。學者李稻葵更預料,經濟最困難的時期將在未來三到五年。對經濟增速爭議在於:保八或較高的增長速度,是不是本國實際需要?有人認為,是保障民生的需要,不計養老支出,年新增人口逾五百萬,約相當於新加坡總人口,就業和民生需要較高的增長;有人認為,百分之六或七以上的增速已比發達國高很多,有利於調結構。

事實上,經濟增速的追求需要睇國情,人口大國就業和民生的需要,是硬性的要求無從迴避。況且,論經濟增速只講總規模不講人均水平,與人比低速是無意義的。人們相信決策者不會拒絕高速,但拒絕不可持續的高速,其政策選擇是高速與結構的平衡。睇已公布的「十二五」方略,結構不平衡並未能得到解決,內需未足撐起經濟,仍要依靠投資和出口。

中國當局希望降低增速提升質量,但極可能是降低了增速沒有提升質量。須知結構的平衡不是一蹴而就,需要較長時間努力才可能達到目標,但民生的現實需要是不可能長期拖延的。後鄧時代有句經典:發展才是硬道理。這經典用在經濟增速認知上,沒有足以解決就業及民生的增速,就可能沒法得到努力平衡結構的時間。

奧尼爾談中國經濟,又牽扯上國際地位、全球貢獻,其潛台詞實則是中國要不要刺激經濟,要不要有大手筆的刺激計劃。當中,關乎國際地位的提法,不應視作是引中國出招的狡猾勸誘,實際上,在當局不在乎經濟下行後,中國對外資的吸引力隨即一落千丈,這是國際地位下降的一個佐證。

毫無疑問,當局對外來投資或許不太緊張,由於中國已成為資本輸出大國,國家有國家出資救歐,企業有企業「走出去」,個人有個人熱衷移民外流,外國人評價中國像「暴發戶」那樣花錢。然而,中國似乎資金很多,但實業很弱、消費不強,像「暴發戶」那樣花錢,不管是投資或消費,顯然贏不來尊重,無助提升國際地位。資金很多,證明中國有能力、有條件搞好本國經濟,只有首重把本國經濟搞好,才能提升國際地位,才談得上大國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