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寬席捲全球 中國按兵不動?

日本公布量化寬鬆(QE),資產購買計劃添十億日圓,並將有效期延至一三年年底。至此,歐英、美、日量寬姿態畢呈,在此量寬席捲全球的大氣候中,市場眼光轉向中國,看這個經濟體出招,目前暫時未有聲氣,看得到的行動是人行持續地逆回購,正如市場睇QE3,認為「一鼓、二洩、三竭」料無實效,像逆回購這樣的小打小鬧對實體經濟微瀾不興。恐怕「四萬億」救市後遺已令決策人見過鬼怕黑,對大動作的寬鬆免得過則免。

全球主要經濟體展開印鈔競賽,中國按兵不動的話,就是被洗劫的那一個,因此內地已有呼聲,央行應主動放手寬鬆。能否主動大事寬鬆,經濟界是有爭議的,尤其一眾決策智囊亦分歧紛呈,可能令決策難以適從,惟有拖得就拖,美其名曰「謀定而後動」。謀不定而按兵不動,那是因為當局有份底氣:一是高增長的家底,捱得住增速下行;二是大有政策空間,不怕挽狂瀾束手無策。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當局者迷」。中國的決策人首先應反省,是不是已被形勢「迷」倒,身邊智囊的意見是否真知灼見?四年金融危機時期,未有甚麼大政策是做對的,未能把經濟引上可持續的正路,反而形勢愈趨嚴峻,儘管中央對情勢嚴峻有所覺察,但到現在還有不少官方鼓吹形勢尚好的聲音。其實形勢是好是壞,不但不能聽官員亂吹,甚至對看似實在的數據亦不可盡信,決策人更應多聽聽產業前線反饋的訊息。

聯邦快遞首席執行長批評,一些中國經濟觀察人士,完全低估了出口放緩所造成的影響。其實,○八年金融危機之初,當局亦曾低估出口的壓力,用激進貨幣政策,一手將出口摧殘到痛失半壁。此外,陶氏化學首席執行長亦曾警告,中國客戶正繼續削減庫存,中小企正陷入流動性困境,企業破產已露端倪。這些來自產業前線的陳述,比數據和智囊的意見要來得真切,與那些昇平樂觀的說法相比,無疑更值得聽取。

從內地實體經濟看,八、九月份有見底的迹象,意味以工業生產增速為指標的表現,可能結束了雪崩式下滑,但未有反彈的迹象,惟恐未來長期在底部窄幅波動。而工業增加值無法拉抬到百分之十以上,經濟增長並不易攀越百分之七點五。工業生產增速上不去,綜合反映了投資、出口和消費的不濟,情況的確很不樂觀。商務部上半年還敢說「幸運的話出口可保十」,現時已對年尾四個月表示失望,亦可見經濟惡化浮現。

對如此形勢,內地經濟決策人會作何反應?一般估計,量寬席捲全球大勢既成,中國不能不重新檢視其政策取態,恐怕是時候下定決心出手,以寬鬆抗衡量寬。雖然引出通脹妖魔堪憂,但經濟長期低迷亦堪憂,中央政策原則已將「穩增長」放在首位,並優先於通脹,但具體政策尚未分出輕重,至少力度有欠。未來因應提防經濟惡化,提振企業及外資信心,更明確有力的寬鬆政策,恐怕已是宜早不宜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