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SUN角度:公司抽水見招拆招

美國推出第三輪量化寬鬆(QE3),每月購買400億美元按揭擔保證券(MBS),直至就業明顯改善為止。這個旨在支持美國仍然疲弱的樓市,有金額、無時限的措施,帶動上周五港股急升582點,主板成交增至791億元。

聯儲局同時維持低息環境至一五年,包括股市在內的風險資產市場氣氛回暖,低殘股強勁反彈。正正是追又唔係,唔追又唔係的時候,驟見配股潮殺到,多隻股份乘機「抽水」。QE3前抽水已經咁多,依家個市終突破悶局,估計將有更多抽水活動,為求自保,大家要睇清睇楚。

九月份的兩個多星期,先後有建行(00939)、友邦(01299)、東航(00670)及太保(02601)等配股,共抽走約350億元。據過往經驗,每逢遇上「抽水狂潮」,股市都會受壓。然而,今非昔比,近期個別的抽水動作不但未對股價構成壓力,更減少了股份不明朗因素。

每當遇上大牛市,公司以高股價配股,資金又用得其所,都無可厚非,但若在股價好低時,仍勉強要抽水,背後動機真的值得商榷。當然,抽水行動其實都走不出幾大板斧,只要拆解得宜,分清抽水動機,走為上着還是揸住等收成,不可一概而論,投資者動作夠快,策略定得啱一樣做到趨吉而避凶,減低損失,放大利潤。

大股東接貨更利好

東航上周公布向母公司配售A股及H股,共集資44億元,用以償還貸款,改善負債比率,用途看似平凡,但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好睇咗,母公司變相增資,一舉兩得。該股上周三復牌一度升近7%,收市仍進帳約5%。其實,公司上市就是為集資,首次公開集資是新股的IPO,其後的集資就是被稱為二級市場的配股,是股票市場正常不過的行為,最緊要是集資用途對公司前景有無好處。

公司或股東進行配股,接貨的若是大股東,一般被視為對前景睇好,肯繼續注資加碼的表現,衰極有限。若接貨的是著名投資者或基金,股份身價更隨時三級跳,如○八年九月比亞迪(01211)獲股神巴菲特的投資旗艦巴郡,以每股8元認購了2.25億股H股,股份從此貼金,○九年最高升至88元,較股神入股價高出九倍。

要維持大股東地位,必須維持一定的持股量,減持太多或全部減持,帶來的變化當然巨大。如大股東配售套現,持股量減低,或多或少都對前景有保留。除非大股東變相賣殼,這類殼股近日又再炒起。遇上這類「配股」活動恍如一個突來的中獎機會,當然唔使走貨。如南聯地產(01036)大股東「賣殼」給內地龍頭地產股萬科,一減一加之後,公司換上了規模及名聲都響噹噹的新主,股價唔升都難。

另一類是主要股東及投資者只作部分減持,如友邦遭AIG減持,股價不跌反升,原因是AIG「莫財」,賣股套現是遲早的事,出售反而有助消化不明朗因素。

錢修

企業配股集資並非一定是壞消息,最重要是資金用得其所,東航正是好例子。(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