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企業浪子回頭 內地宜重塑吸引

鑑於薪資上漲、聘工困難,以及貿易保護主義與中國玩針對,過往一段時間,許多港商紛紛遷離內地,到東南亞一帶設廠。走得快的一批港商,遷廠之路並不順遂,在當地難以扎根,不少被迫「浪子回頭」,有的重返內地,有的竟結業收山。無論如何,內地在產業大局上,應以歡迎態度接納這些企業的回歸,乃至宜為長遠發展,重塑扶持政策,與內地中小企等量齊觀,增進對中外企業落戶的吸引力。

港商外遷不順遂,是對國際環境欠缺了解,以致與內地產業生態比對上失察。以某些東南亞國家為例,儘管當地有更低廉的勞動力,政府也有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但這些單一的利好,在當地易受到其他因素的衝擊,譬如,當地有很高的通脹率,不但增加營運成本,也可能造成薪資步步高,慢慢重演內地那樣的漲薪;又譬如,當地資金緊絀難貸款融資,即使可貸款融資利息也很高。

這些低廉勞動力的條件顯現出劣勢,比內地的薪資上漲、聘工困難更不如。況且在物料採購與技術支援,以及交通、通訊與物流配送上,當地由於產業規模及發展的成熟度,都與內地有不小距離,因此在集合的產業條件看,東南亞國家還趕不上內地如意,內地畢竟是「世界工廠」。港商僅為低廉薪資和優惠政策,自然難以下決心在當地扎根,總合的邊際成本也極大地蠶食企業的利潤,痛定思痛下回望內地。

對這類企業的回流,內地的態度令人不敢苟同。廣東在「騰籠換鳥」政策主導下,對勞動密集企業的接納顯得曖昧。事實上,廣東追求產業轉型,力謀升級換代無錯,但如果因此摒棄勞動密集企業,則肯定不對。中國還處於工業的初級發展階段,而且是人口眾多的國家,摒棄勞動密集企業,無疑是自砸民眾飯碗,為何在上述國情下,兩者不可以兼容發展、兼收其利呢?

中國的決策者應當看看當今美國,為了創造就業,華府絞盡腦汁扭盡六壬,吸引勞動密集企業回流,至今收效未見顯著,成為總統競選「上崗」的關鍵議題。比工業化程度中國不及,比高增值產業發展中國不及,比人口則中國遠多於美國,中國有甚麼理由自斷既有優勢,摒棄勞動密集企業?從美國發展失誤的教訓,中國決策者應反省不可忽視勞動密集企業的作用,因此外遷企業回流,恰好是其重整理念、重塑吸引的契機。

正如現今中國重新看重民資、關顧中小企,分多份心思關注外遷企業回流的安置,是一體的「穩增長」考慮。不少省區正叫停最低工資上調,顯示注意到有關行政干預對企業造成的影響,宜按市場的發展去調整薪資。要重塑吸引,要解決在當前惡劣環境下,中小微企業的生存發展難題,當局不僅應叫停最低工資上調,還應更多實行減稅為企業減壓,助其度過全球性的發展危機時期。政府只有樂於與企業共度時艱,才能留住企業的根,爭取到經濟發展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