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新股半變臉

中期業績期結束,總結今年首八個月上市的31家新股公司的首個半年成績,發現令市場跌到一地眼鏡碎,當中逾五成盈利倒退,甚至出現盈轉虧的情況。有涉足新股上市工作的人士建議,硬性規定新股作一年盈利預測,以保障投資者。而投資者則要衡量公司的營運狀況,客觀分辨是否值得投資。

繼米蘭站(01150)示範「極速走樣」後,本報統計今年一至八月上市的新股(不計創業板或轉板),共有31家,當中達17家貨不對辦,佔比高達54.8%,其中最「醜樣」的莫過於上市僅四十九日便發盈警的東吳水泥(00695),以及上市五個月發盈警的克莉絲汀(01210)。

籲硬性規定一年盈測

新股「變臉」頻生後,市場對於保薦人工作特別關注。本報統計發現,業績轉差的17家新股中,由國泰君安擔任保薦人的有5家、海通國際有3家;德勤會計師佔4家、安永及羅兵咸永道則各佔4家。

而在統計的新股中,僅有5家於招股書作盈利預測。有涉足新股上市工作的人士指,佔比較預期「差得遠」。「始終蚊型股盈利波動,但監管機構好似跑數咁,『大小通吃』,拖低新股素質。」他建議「為咗保障投資者,可以限制新股喺上市後一年做盈利保證,例如倒退幅度唔多過五成、或者唔可以蝕錢,同埋硬性規定喺招股時,作未來一年嘅盈利預測。」

不過,他卻不贊成於業績公布前硬性規定發表盈喜或盈警的通知。他解釋,由於不少情況是受到一次性收入而帶動盈利急升,而非核心業務增長,因此這些警告並沒有啟示性,不可單以為準。

宜比較同業分辨優劣

目前新股在招股時需披露三年往績,市場人士指出,「啲公司實喺三年前準備上市時砌靚盤數,加上招股書內有風險因素一欄,責任由投資者自負,就算延長往績時段,亦都好難避免『走樣』發生。」

有市場人士指,經濟轉差,個別行業面對的問題嚴峻,如整個水泥行業基本面並不樂觀,而資源股對原材料價格走勢亦較敏感,投資者要衡量公司的營運狀況,要與同業作比較才更客觀及分辨是否個別公司出問題。

話變就變
新股「變臉」頻生,今年上市的三十一家公司,過半數盈利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