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債掛牌未必起哄 長遠發展要看契機

新一批國債將於港交所掛牌,下一批更預期可用IPO形式供散戶公開認購,無論一手市場認購或二手市場買賣,均大開方便之門。次批iBond認購人數高達三十三萬人,但不少市場人士則對國債大潑冷水,國債息率僅得兩厘,比定存更不如,加上人民幣升值預期大降,預期二手交投冷清。上述均是不爭的事實,但iBond及國債「普及化」為本港凋零的債券市場打開一道窄縫,日後能否進一步發展要看契機。

國債有制度來港發行的意義有三方面,包括提升香港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地位、人民幣逐步走向國際化以及支持本港債券市場發展,前兩者正穩步發展,但債券市場一直與散戶無緣。不過,兩批iBond先後在港掛牌,改變市民對債券欠缺流通的印象,長期持有收息或即沽每手賺五百元,總算皆大歡喜。

香港市民對定息產品素有強烈需求,否則雷曼迷債亦不會弄至滿城風雨,但正是雷曼迷債事件,令針對香港散戶的債券市場大開倒車,債券甚至被視為較股票更高風險的投資產品。反而專業投資者對買賣債券的熱情升至新高點,主要原因是股票市場難以搵食,散戶則嘆買股難、買債券更難。

國債由○九年開始每年來港發行一次,規模和可選擇年期均不斷擴展,未來甚至有機會增至每季或每半年發行一次,反觀iBond在高通脹環境下雖暫勝一籌,但持續力則成疑,無非是港府向市民派發的一次過「福利」,本港債券市場長遠發展,仍要靠國債不斷來港發行來支撐。

今次國債掛牌有先後之分,售予機構投資者的部分於七月三日掛牌,售予零售投資者的部分於七月十三日才截止認購,至七月二十日掛牌,讓市民有一段觀察期。今次零售部分的兩年期國債票面息率,尤高於機構投資者部分三年期之息率,意味買入的散戶可享有優惠。不過,在本地銀行人民幣定存現時息率升至貼近三厘,兼有存款保障提供安全網,國債的吸引力仍是稍遜,但發展債市並不能一蹴而就,「風險與回報」的概念要慢慢教育投資者。

債券在港掛牌其實早已有之,但除了兩隻iBond之外,其餘皆空白一片,目前亞洲區內債券集中在新加坡交易,惟欠缺透明度,入場費更相當高昂。債券掛牌的意義是讓投資者可自由在市場買賣,入場費低至一萬港元或人民幣,流通不足的毛病可望改善,但計及iBond及下一批國債仍只得兩個選擇卻是太少。雷曼迷債的深刻教訓已使金管局和證監會將企業級債券定性為不適合「一般投資者」,相信未來一段時間,掛牌債券市場仍然僅得這兩個選擇。

iBond視乎通脹浮動息率,國債屬定息但匯率變化頗大,恰逢今年上半年人民幣兌美元由升轉貶,勢將影響國債零售部分的銷情。投資市場的風向常變,但始終需顧及一些退休人士或偏愛低風險的投資者,趁現時低息環境至少持續多兩年,由iBond作先鋒,國債作後續生力軍,發展低門檻債券市場屬好時機。

搵樓18即睇最新樓價走勢、最全面地產新聞及筍盤情報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