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等熱身 經濟在降溫

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表示,儘管經濟增速有一點減緩,但還在正常範圍內,也在預期調整目標內,如果中國經濟增速有繼續下滑趨勢,政府將在保證國內消費、國內投資和促進國際貿易穩定增長等方面採取多種措施。中國高官如此大誇海口,主要表明:一是經濟放慢是自主、可控的;二是萬一控不住,亦有應付的對策。話說得胸有成竹,卻與擺在眼前的現實難對得上號。

中國經濟放慢自主,不過說的是有放慢的主觀希望,並非政府能真正控制增長在一定目標,過去目標高而不達、低而大超的事都曾發生過,今次是哪種情況,並不真正可控,如果真的可控,中央用得着政策急急扭軚,要謀穩增長嗎?日本在跌落迷失前,政府與民眾都相信經濟下滑是短期現象,很快有周期性回升,結果當然是另一回事:雖罕現衰退,但經歷漫長的低迷。

中國官場心態讓人擔心,經濟意識正處於相同的狀態,儘管沒飲太多的茅台,也醉倒在中國增長的神話上。已知的事實是,中國靠甚麼增長:無論是出口或內需都不可靠,最終靠的還是投資。明明是總需求不足產能過剩,還要加大投資的力度來維持增長率,意味着一邊在拆廠淘汰產能,一邊又在建廠增產能,與填了穴再挖、挖了再填創造GDP有甚麼分別?

說起來,中國「多種措施」在手,大把政策手段可用,但又只在頻頻熱身,並不急於出招。這與海外研判形勢差異很大,就中國經濟需要刺激政策,是「皇帝不急太監急」的態勢。中國這份氣定神閒只是另有原因,主要在於中國經濟的減速憂慮,與歐美的衰退恐慌不同,歐美的經濟下滑與高失業率並存,衰退恐慌是雙重的難題;中國的經濟減速,沒有失業高企的憂慮,相反製造業遇上「民工荒」,以往民工潮湧的景象不再。可以想像,太快、過強刺激經濟增長,更可能加劇勞動力欠缺的矛盾。

形勢令政府心虛,一是投資不可谷而要谷,二是谷得來通脹又到。一邊拆廠一邊建廠,會引發經濟病態:當政策刺激注射興奮劑時,經濟立見起色,而當政策刺激退出,興奮劑藥力消失時,經濟又陷下滑。一再刺激經濟要付的代價,將會是公共負債攀升,日本政府今天的債務,就大有歷年刺激經濟的「貢獻」。這縱然不是極差的惡性循環,也是不可持續的病態成癮,中央政策出手猶豫不決有其理由,也會「收穫」其禍害。

然而,政策等熱身的時候,經濟卻在降溫,統計數據所顯示的利好,大有「忽悠」(內地潮語,有擺弄、迷引的意思)決策的可能。譬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幅很大,以為內需擴張有望,實在可能表錯情,事實上內地衣、鞋、帽廠商都清楚,是產品銷售價在漲,而原材料漲價更厲害。決策睇數據,算是科學決策了吧?殊不知是利好大忽悠。看失業形勢決定政策出手,亦是甘於被忽悠,因為失業數據是滯後的數據,到失業形勢定局才出手,恐怕是為時已晚,經濟已陷難救境地了。

搵樓18即睇最新樓價走勢、最全面地產新聞及筍盤情報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