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星Column:利率管制成內地金融改革絆腳石

內地金融市場許多問題,都與利率非市場化有關。比如銀行「暴利」的問題、住房市場投機炒作投機炒作盛行問題、還有內地證券市場內幕交易盛行,股市萎縮、民間高利貸盛行,無不是與內地金融市場價格機制不健全有關。如果不加快利率市場化的改革,內地金融市場要持續健康發展是不可能的,因此利率市場化,是當前中國金融改革最重要的突破口。

首先,金融市場交易的是信用,那麼信用從何而來?是由市場而來,還是由外在的東西來擔保?如果是由市場而來,那麼這種信用不僅需要通過有效的價格來形成,並需建立一套有效的法律制度來保證。成熟金融市場的信用,就是由市場逐漸演進而成。

中國金融沒有有效的價格形成機制,其信用是無法通過市場來形成的。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金融市場的信用只能來自政府,由政府隱性擔保。當中國金融市場信用是由政府隱性擔保時,過度使用這種信用就成為必然,因為能夠把過度使用信用的收益歸於自己,而成本則讓整個社會或他人來承擔,更容易形成偏向高風險投資。在這種情況下,過度使用信用,成為了中國金融市場的常態。

銀行喪失自主性

其次,由於金融市場沒有有效的價格形成機制,也讓內地貨幣政策失效,或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失靈。從表面上看,內地央行也如成熟市場的國家央行那樣,通過基準利率調整,來管理市場的流動性,但是中國的基準利率與其他國家的不一樣。中國基準利率是銀行一年期的存貸款利率,而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的基準利率是銀行間拆借市場利率。前者是借貸者之間的直接利率,後者則是借貸者之間經過多次轉換的間接利率。但當佔主導地位的利率是由政府來定價時,那麼整個金融市場以政府管制下的基準利率定價,必然導致價格機制嚴重扭曲,銀行完全喪失了自主性,不是根據風險定價來調整其貸款行為,而是通過信用擴張的方式,來增加其競爭力。

對於央行來說,其貨幣政策是取決於央行的主觀意志與利益偏好。這就是為何今次通脹從一○年下半年就開始,央行貨幣政策傾向於數量工具,把存准率上升到21%以上,但很少使用價格工具。這樣的貨幣政策,不僅造成實體經濟嚴重的信貸擠出效應,也造成內地影子銀行盛行、民間高利貸氾濫等現象。

第三,內地金融市場價格機制扭曲,不僅導致金融資源配置嚴重失去效率,也是近幾年整個社會財富分配不公的根源。可以看到,這些年政府不僅把基準利率調整到歷史最低水平,而且長時間保持居民存款的負利率。從○八年十一月起到去年底,銀行信貸過度增長了近28萬億元。但是大量流出的信貸,不是流向實體經濟,而是流向高風險的各種資產,特別是流向把價格炒得極高的住房市場。

還有,政府對銀行利率的嚴格管制,使得內地銀行體質無法增強。對於這樣一種銀行利率管理模式,在當時的背景條件下無可厚非。因當時內地銀行剛從計劃經濟中走出,不僅資產負債表內的不良貸款巨大,而且盈利能力也十分微弱。政府通過利率管制辦法來向國有銀行進行政策性注入資源,以免國有銀行破產。但現時內地銀行不僅走出了當年的困境,反之成了世界上盈利最好的銀行。在這種情況下,政府不僅沒有減弱對內地銀行直接及間接注入資源的政策,反之還在強化這種政策,從而使內地銀行輕易謀取暴利。如果不改變當前銀行利率管制模式,不僅讓內地銀行可「不勞而獲」,其市場有效競爭無法形成,成為內地金融改革或利率市場化的最大障礙。

地產網大革新,即睇最新樓價走勢、最全面地產新聞及筍盤情報!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 易憲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