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似強實弱 一味做大難逞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證券市場是其中重頭戲,去年環球市場各項數據,列出了香港的排名地位,這些排名的硬指標,堆砌起本港證券市場的國際地位。當中,首次公開招股(IPO)集資金額、證券化衍生產品(包括權證及牛熊證)總成交金額兩項居全球第一。餘下依次為:股份集資總額排第三,衍生品名義成交額及上市公司股份市值俱排第七,股份交投總值排第十,衍生品成交合約張數只排在第十三位。

本港證券市場細分的排名,揭示了強項夠強、弱項較多的現實,強項足以壓倒紐(約)、倫(敦)、滬(上海),不可謂不強;弱項則甚至可以輸給韓國、巴西、印度這些新興市場。這種兩極化特色顯示甚麼玄機?且看本港證券市場的兩項第一,共通點就是「短炒」當道,IPO熱起來熱度可嘉,但目的是短炒食胡的居多。短炒的特色,亦可一定程度解釋其他項目大墮後的底蘊。

香港習慣以制度優勢自詡,但我們的制度優勢打造的投資土壤,長的是急功近利的投資情緒,甚麼長線投資、價值投資,只會在套現失機失利、被迫坐艇的情況下才會發生。顯然我們的制度優勢,並沒有培育正統的投資傳統。探究這一點,與其說兩項第一是對港股國際地位的嘉許,不如說是無情的揭短,把本港市場的缺陷暴露人前。

頻繁交易的特質,吸引的是兩類參與者:散戶很多、大戶很強。因為這個現實,港股才「榮膺」外資提款機的稱號。一個提款潮冚來,兩類參與者中勝負分明,儘管大戶亦有輸家,但終歸顯示港股市場絕不是甚麼共富機器,更多是製造貧富懸殊的工具,甚至頗具賭場特點。所謂制度優勢,並沒有徹底改造港股外資提款機的市場本質。

本港市場管治的進或退,技術提升或業務招攬,所體現的焦點是把生意做大,懶理做大之餘有沒有做強。港股成交股數創出新高,但交投總值只排第十,先後輸給排第六、第七的上海、深圳,側面揭示了經歷市場洗劫,淪於有量無質的慘象。管治的改革無論如何雄心壯志,如何對接其他市場,所追求者始終有做大無做強。

縱然追求做大,在另一個層面,就是參與市場的本土證券業界,在做大市場中撈不到好處,本土經紀的市場佔有率日益萎縮,嚴重地被邊緣化,顯示市場做大的效果,香港是以犧牲本土效益,換取國際化的桂冠。事實上,大而不強並不能真正做大。去年港股市值只排第七,市值跌幅全球第三大,甚麼「紐倫港」頓成笑柄,也要被第六位的上海壓住一籌。

光憑去年的數據,摘下兩個全球第一,斷不能為本港國際金融中心增光添彩,反而應當讓管治者頭腦清醒些。香港是成熟市場,需要將其他市場比下去的殺着,需要有做大與做強的平衡,更需要體現出強勁的效益——就是造富於港、造富於民,這一點比所有「第一」的虛銜,來得緊要及實際。

地產網大革新,即睇最新樓價走勢、最全面地產新聞及筍盤情報!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