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量寬幣策技窮 冀財政手段欠奉

量化寬鬆(QE)雖然不是聯儲局主席伯南克的發明,卻是他的拿手好戲,掌聯儲局任內的兩度QE,成為他的經典戲碼。對於兩度QE的功過評價參差,姑且不說在國會之內極具爭議,即使聯儲局內部,也有不同聲音。而正值經濟數據紛呈似好非好之際,近期每逢聯儲局議息,QE3都成為市場的預期,而聯儲局總是會讓外間感到,QE3箭在弦上引而不發,看似伯南克對QE3亦不無顧忌。

又到聯儲局議息的時候,QE再成市場話題。國際清算銀行在季度報告提及,音調似是讚完再彈:讚者,指美英所推的QE已奏效,成功大幅地推低了國債的孳息率;彈者,若故技重演勢必失去新鮮感,產生的效果可能有限。國際清算銀行甚至警告,再行QE會給通脹預期帶來影響,而且實施規模愈大,想無傷害退出的難度愈大。

無獨有偶,香港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亦指出,美國若再推QE,成效會愈來愈低。顯示對QE「疲倦症」極有同感,國際間這種「英雄所見略同」般的識見,並非需要甚麼超凡睿智,其實更是充滿常識的判斷,同一招式用得多了,肯定會漸漸不靈光,QE怎會例外?

值得留意的是,放話的時間點,有助降低市場對聯儲局推QE3的期望。實際上,近期美國乍現暖意的數據,恰可成為聯儲局縱想推QE3,仍可暫且打住再看看形勢的依據。此外,當前全球不利因素聚焦於歐洲,美元資產成為「避風塘」,使美國的金融壓力得到喘息,有助經濟得以療養。

然而,觀乎美國政要對歐債脫困的焦急之情,足見有歐洲感冒、美國發燒的密切關連,就這一點而言,尚難以排除在債務危機惡化條件下,重新祭出QE3的可能。可以說,QE「疲倦症」顯示的是,面對債務危機與經濟衰退風險,貨幣政策漸陷技窮的窘狀,在這種情況下,本應是更倚重財政手段的時候。

不幸的是,美國及歐洲債務危況,恰好綁死了財政手段。儘管就美國的國家債務說法不一,但多數專家認同並非財政部公布的十四萬多億美元,而是美國經濟的三至四倍,即五十至六十萬億美元。緊縮財政滅赤,已是華府頭痛的課題,因此財政又有多少能力或空間,去施展其刺激手段?正因如此,一直以來都是靠聯儲局挺身在前打救經濟。

市場有關QE3出籠的憧憬之所以揮不去,就是因早就看穿了這一點,聯儲局既要盯住通脹,又要滿足提振就業,還要顧住房屋斷供潮,直情將整個經濟孭上身。而伯南克總是說甚麼「還有工具」,實際上他所剩的唯一工具就是QE而已。金融、經濟有甚麼三長兩短,伯南克只能再演拿手好戲,即使效果衰減,他還須被迫沿用下去。一旦不停地依靠QE,也只是爭取到喘息時機,把金融及經濟的難題往後拖而已。

地產網大革新,即睇最新樓價走勢、最全面地產新聞及筍盤情報!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