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銀行齊發惡 金融改革難舉步

在儼如金融海嘯第二波的後金融危機時期,因應第一波的金融改革,正承受愈來愈大的牴觸。歐美銀行都在用不同的方式發惡,力拒金融改革推行,使金融改革的成敗充滿變數。「大到不能倒」的護身符,無王管的產品與花紅,讓銀行難以割捨,無論如何都要趁政府問題纏身時發難講數,盡量不讓緊箍咒套到頭上。

英國銀行業改革成為歐洲的前驅,其改革建議日前出爐後,當地大銀行準備用「出逃」來回應,走避受到嚴格的監管。有專家預計,至少一家銀行會遷離英國。在有遷冊決定之前,銀行毫不吝惜彈藥地發炮,力斥改革矯枉過正,有損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並拖慢當地經濟復甦。實際上,改革建議訂定遲至一九年落實,還是預留了「講數」的餘地。

比起英國銀行發炮,美國銀行更為偏激。摩根大通指《巴塞爾協定三》是反美的規則,籲美國勿跟從,甚至勸美國退出巴塞爾。所謂「反美」是指,規則對大行的額外資本要求過分嚴苛,以及流動資產規則有失公允。這種表態比起英國銀行,顯然強硬得多,發惡意味表露無遺。此外,美國執行沃爾克規則無法達成共識,改革落實的時間死線可能流於虛設。

銀行抵制改革的要害,除戀棧以往的模式,更有維持競爭優勢的考慮。國與國之間的規則,生怕人家鬆自己緊,致使優勢在人;大銀行與中小銀行之間,大銀行也不忿額外監管,令中小銀行相對得益。所謂「反美」之說,無非美國大銀行規模夠大,數量夠多,競爭力最強,《巴塞爾協定三》的「額外」監管被視為「玩針對」,卻絕口不提大銀行風險也大,正如雷曼倒閉的全球性影響。

上述情勢顯示,發達國各國的銀行都不希望自己先套上監管的緊箍咒,致使競爭力向別人傾斜。金融改革如一致行動會容易接受些,但不幸的是,當前國際合作分崩離析,比以往更加以鄰為壑。較早前巴黎七大工業國財經首腦聚首,內部分歧難以調和,沒取得打救經濟放緩的實質成果,凸顯了合作氣氛不再。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財長蓋特納有意參加月中歐元區財長波蘭會議,將是美國財長首次「到會」,顯示美歐之間有必要斟洽。其實,就歐債危機,蓋特納曾呼籲對歐洲債務國更慷慨地援助;而德國財長朔伊布勒強調削減高企的財赤。兩者分歧是明擺着的,蓋特納叫歐洲強國救弱國,自己不須費財力,要出錢出力的德國,又怎會聽從美國的倡議?

全球金融改革,在雷曼倒閉的反思潮推動下,曾經熱過一陣,現在面臨各國自掃門前雪各有各做的情勢,對金改是無形的消磨。尤其在銀行危機轉化為政府債務危機後,銀行與政府各有各煩,莫說銀行不想緊箍咒上頭,政府也多了重銀行再出事的隱憂,遷就銀行的隱衷暗地裏加深,對力抗監管升級的勝算,銀行更有把握,聲音也就大起來,金融改革更難舉步了。

地產網大革新,即睇最新樓價走勢、最全面地產新聞及筍盤情報!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