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政策乏作為 物價形勢不樂觀

中國消費物價指數(CPI)是當前經濟的一個焦點,牽涉到投資與政策走向的判斷。在通脹作為頭等大事的敏感時期,大多數專家學者的分析預期,內地CPI將在七月見頂。這還不能當是好消息,一方面CPI是不是見頂,未有可信的實據,另一方面CPI見頂後,回落還是高位橫行,情況會很不一樣。

內地官方媒體發表的評論指出,下半年穩定物價的有利條件增加,但物價形勢仍不樂觀。這個結論前一句是廢話,後一句才是實情。到底有哪些穩定物價的有利條件,評論沒有說,民眾也想不出,這實際是虛有所指的門面說話,跟着道出的物價形勢不樂觀,才是可信的。

評論其後的分析挑明了這一點:推動價格上漲的因素沒有根本消除,輸入性通脹壓力並未明顯減弱,勞動力等成本上漲壓力還會長期存在,秋糧、生豬等生產供應不確定因素較多,資源要素價格矛盾較為突出,市場通脹預期較強,實現全年通脹預期目標有很大難度。不利因素如此多,通脹形勢好得了嗎?

早前內地流行的謔句:通脹是被豬拱上去的。意指豬肉漲價成為通脹主要動力,七月份內地豬肉價格仍按月漲了百分之十一點七,是漲得最厲害的。但這不意味着,內地通脹可以一味賴到豬的頭上,以此來判定解決通脹之道的話,是十分危險的。從官方評論指出的多樣因素看,內地促成通脹因素相當複雜。

值得注意的是,促成通脹因素雖然複雜,但亦可分兩大類:一是內地調控「法力」可達的因素,另一是外來的、內地不可控的因素。後者因為內地不可操控,研究亦無用,就上半年內地CPI漲百分之五點四看,在新興經濟體裏,尚算是較低的,換言之,不可控因素的影響未到嚴重程度,至少情況優於其他新興經濟體。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調控通脹不得法,並未得到糾正。當前內地遏通脹採取的做法,緊縮貨幣夾雜着行政手段,效果有限,是市場通脹預期較強難以改善的根本原因。因為緊縮貨幣措施,在於糾正貨幣的不當增長,但長期的實質負利率,強化着社會的通脹預期;而運用行政手段去壓住物價,只會產生扭曲效果,無助降低通脹預期。

相反,通脹預期心理已成為通脹的乘數,放大着通脹效應。生產與供應環節,成本易漲難降既成定局,在政策無能力扭轉之下,內地高通脹有長期化之虞。姑勿論七月份CPI是否見頂,「實現通脹預期目標有很大難度」,這才是內地下半年的實情,難以想像有奇迹出現。

多數專家估計,內地緊縮政策不會放鬆,但又預料不會加息或上調存款準備金率,說明政策乏作為,因為缺乏作為的空間。若出現這種情況,意味着調控通脹在「等運到」,中央提出的通脹預期目標,對決策來說已形同虛設,剩下的只是逼民眾自我提升對通脹的容忍度,苦熬高通脹的日子了。

地產網大革新,即睇最新樓價走勢、最全面地產新聞及筍盤情報!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