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儲買債倡新意 多元化惟欠真情

市場遍布悖論。當前美國國債是典型,表現為失去三A評級後美債照樣搶手,二百四十億美元的十年期國債很快認購一空,中標利率創歷史新低。搶購者中可能就有中國,因為數據顯示,至今年六月中國連續三個月增持美債,僅六月的增持量,佔海外官方機構增持總量的半數。

中國亦是悖論。中國一方面擔心美債安全,下調評級造成重大帳面損失;另一方面接連不斷地、有數量規模地買美債。一邊要求美方承諾保證資產安全,另一邊官員又自我解畫,稱道美債是相對安全、值得投資的資產,理念與行動深陷分裂狀態,令人疑惑。

中國龐大外匯儲備,乏投資出路的情況暴露無遺。外儲投資多元化經常講、很少做、乏成效,而當局又無能耐從源頭阻止外儲形成,捧住這燙手山芋徒呼奈何。日前,中投香港董事長劉遵義獻計,中國應該買入長期的歐美通脹掛鈎債券,避免憂慮外幣貶值問題。這是一個較新鮮提法,值得就此研究。

通脹掛鈎債券的名堂,隨着通脹升溫、港府倣效歐美推出,開始為人熟知。作為帶有福利性質的債券,是否開放予需大額購買的海外官方機構,尚未有定數。整體上仍是一種政府債券,同國債只存在收益上的分別,像主權信用降級那樣的影響,同樣是避無可避,就安全性而言,與國債並無分別。

然而,就流通性來說,通脹掛鈎債券缺乏交易,作為長年期持有的債券,理所當然地會跨通脹周期持有,歐美傳統上通脹大幅低於新興經濟體,與我們所感受的通脹,不是一樣的概念,以當前情勢論,處於經濟放緩為主流的通脹低風險期,抗通脹並非投資的主要考量。流動性與靈活性,亦並非比美債優勝。

當然,如果以通脹掛鈎債券作為抗衡貶值工具,就要顧及通脹與貶值是否同源頭、同效果。假設預計美國不斷印鈔致衍生貶值及通脹,買通脹掛鈎債券是為防範此一着。但從首輪到次輪量化寬鬆,既看不到美國通脹攀升,也看不到明顯的貶值,通脹都跑到新興經濟體去了。

通脹掛鈎債券的提出,是外儲投資的一條新思路,但從根本而言,並未脫離美債、美元資產的大範圍,也就難以根本擺脫坐困美元資產的局限。正如有關美國欠外國債務五萬億美元,但美國持有國內外資產總值六十多萬億美元,有很大正值的說法,外儲直接買股權、買「實資產」,要比買「紙資產」好。

即使回到抗通脹的本意,外儲多元化的倡議,有關購買資源、囤儲商品、增持黃金,應當是跑贏通脹的佳選,比之「紙資產」更少風險,只是做法上不及買「紙資產」省事便捷。外匯局強調這般那樣困難,認定買美債一條路,實在令人難以理解,懷疑是否真心追求多元化。

地產網大革新,即睇最新樓價走勢、最全面地產新聞及筍盤情報!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