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踩住紅線走 產業結構調而不順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發布的七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五十點七,雖然仍企穩於盛衰分界之上,但與上月比較回落零點二個百分點,且是連跌四個月,兼創下二十九個月以來新低。製造業長久游走於盛衰線,對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有何影響,備受關注。

符合官方思路的分析,對PMI着重於有弊有利的解讀,弊在於反映經濟放緩的趨勢似在形成,當然不忘認定,這就是調整結構的必然;利在於顯示通脹相關的購進價格續回落,可能預示通脹在衝高後,七月見頂回落。這種弊中尋利的解讀,萬萬不應為決策所看重,相反利中尋弊,才是當前防範風險為主流所必需的。

PMI作為綜合的數據,掩蓋着經濟運行的分道揚鑣,冷暖兩重天。譬如二十個行業中,飲料製造、農副食品加工及食品製造等十個行業高於五十,即擴張;化學原料及化工製品、金屬製品、醫藥製造等十個行業低於五十,即衰退。從產品角度看,生活消費品類擴張,原材料與能源、中間及生產用製成品類衰退。

擴張行業PMI數據,比較集中於五十二左右;衰退行業PMI數據,則比較集中於四十八左右。兩者有四點之差,可以顯示內部民生需求支撐擴張,外部工業生產需求仍然疲弱。從中揭示下游需求拉動並不理想,製造業形勢相當嚴峻。

分道揚鑣又與企業屬性相關,港澳台、外資企業PMI雖降,但企於盛衰線之上;內地企業則滑落盛衰線之下,當中,私企連續三個月低於盛衰線,國企連續兩個月低於盛衰線,股份企業當月跌落盛衰線之下。顯示政策調控的影響,同時也可見外資經營的穩健性,強於內地企業。

此次PMI數據,與滙豐的同類數據有差異,滙豐的中國PMI之所以跌落盛衰線下,是其中小企的調研比例較高。今次內地公布的數據中,小企業PMI指數僅四十六點四,大幅度居於盛衰線以下,揭示了中小企與大型企業的差異,主要因為受到緊縮政策最強的打壓。

面對數據的啟示令人關注,內地需要調控的同時,不加區別的調控政策,產生了較大殺傷性。中小企受制最烈在於融資,儘管中央強調扶助中小企,但在實際中不是那麼回事。中小企很難在銀行借貸,能借到的貸息也嚇人、吃人,一般是基準利率上浮三成,高者達七成,對中小企來說,是難以負荷的成本。

條件如此,何談擴張?對中小企來說,捱得住已經不錯了。PMI數據反映的各種差異,產業、企業不同類別的分道揚鑣,顯示調整結構成效甚微,甚至副作用很大。電荒與產能過剩、閒置共存,勞工荒與中小企衰退、停滯共存,無不奇怪地表現出內地發展的矛盾。調整結構喊得震天響,但現實中愈調愈不順,要說PMI數據顯出利好來,真難以置信。

地產網大革新,即睇最新樓價走勢、最全面地產新聞及筍盤情報!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