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顯著下跌 奢言轉勢為時尚早

儘管通脹恐慌未有降低,但大宗商品價格顯著下跌,理由是國基會(IMF)調低美、日經濟增長預測。這是市場假託的理由,因為早在一周多前,國基會世界經濟前景展望草案已「外洩」,清楚提到美、日經濟增長預測下調的數據,現在才出現市場反應,實屬可疑的遲鈍。

隨着油價大跌,市場大好友建議獲利回吐,恐怕才是市場行動的原因,更可能有關建議慢一拍,沽貨已先行一步。其實,在技術上大宗商品驚人的漲勢,有必要回回氣、整固一番。對美、日經濟放緩,不需要誰來提醒,一直是投資的心理陰影,大宗商品價格愈漲愈高,心理壓力也愈來愈大,就毫不奇怪。

預期美、日經濟放緩,原因一字之淺。美國雖然進入復甦軌道,但困擾着美國的變數,與歐洲並無分別,就是債務(debt)及赤字(deficit)的「雙D」因素;日本則是餘震及核洩的後續影響,料將持續拖累經濟。美、日經濟放緩被市場特別提及,是因為可以分別透過美元「匯變」及全球供應鏈受阻,一個是金融,一個是實業,波及全球復甦大勢。

國基會報告對全球復甦保持謹慎樂觀,認為復甦得到鞏固,但對發達國及新興國,表現出明顯分野:前者預測增長率為百分之二點五,後者則達百分之六點五,相差四個百分點。從中並不意味國基會對新興國樂觀,貨幣及資產價格的「雙泡沫」與發達國的「雙D」,其實各有所忌,同樣構成復甦的風險。

基於這樣的現實,國基會報告樂觀是虛、謹慎是實。以日本為例,災難未成為「過去式」,仍是「進行式」,且不說電力設施尚未有效清理,即使完成清理,有效電力也恢復需時,日本供應鏈正常化不會一蹴而就。

就算國基會看好新興國,並維持中國較高的增長預測,也不意味着新興國經濟沒有變數。金融與實業變數,其影響無遠弗屆,鼓吹新興國作為全球經濟引擎的說法,可能言過其實,純屬是美麗誤會。

經濟復甦步調不一、預測差異,迫使世界承認一個事實,國際間極力倡導的再平衡未見寸進,全球反而更加不平衡。國基會警告,除非美國開始認真整頓財政,中國允許人民幣加速升值,歐洲及新興國廣泛調整結構,否則全球再平衡也難以取得進展。三項前提沒有一項具備肯定答案,全球再平衡能有甚麼進展呢?

回到投資市場,大宗商品所依托的大背景,是風險依然、變數多重,影響着大宗商品的諸多因素,沒有根本的變化,因此大宗商品的漲勢與逆轉相差何止十萬八千里,一時的回調就算幅度夠大,也不過是技術性整固。目前經濟異象頻生,複雜程度前所未見,以大宗商品作為資金的避風港,仍然是市場的主流心態。

跨媒體地產網新居入伙 幾萬個精選樓盤 歡迎睇樓!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