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供應仍然深陷結構性短缺

政府賣地數目增多,以及法定機構加快推出項目招標,私人住宅施工量終於走出谷底,去年共有約一萬三千四百個私人住宅單位施工,按年增加逾六成,遠多於二○○八及○九年的分別約八千個,加上去年底仍有約一萬個單位獲批出土地而未動工,預示着未來幾年一手住宅供應該會逐步回升。不過,這並未足以扭轉樓市供不應求的情況,置業人士繼續飽受困擾,處境未許樂觀。

首先,樓市的供應斷層還未真正過去。雖然去年的私人住宅落成量約有一萬三千四百伙,按年大幅反彈八成六,但這只是反映幾年前的施工數字。按照一般住宅從動工至落成需要四年計算,由於二○○八及○九年的施工量分別只有約八千伙,是十多年來的最低水平,無可避免會令未來兩三年的落成量減少。所以短期的住宅落成量反彈,說不定只是假象,面前還有一個低谷。

其次,施工量見底回升不足以應付新增需求。根據政府估計,過去十年一手私人住宅的吸納量,約為平均每年一萬八千五百伙,可見施工量和吸納量仍然存在巨大缺口,有供不應求的危機。當然,吸納量並非一成不變,會隨着經濟表現有波動,可是就算暫時不買樓,實際需求仍然存在。當新供應長期不足,便只好轉投二手市場,把樓價向上推。

第三,土地供應未能配合市場需求。過去幾年住宅施工量及落成量屢創新低,毫無疑問是多年來土地供應不足所致,政府當然明白箇中原因,看來亦有意改弦易轍,打算在新一年度增加勾地表的地皮數目。不過,擺出來賣的地皮,一定不會全部有人要,觀乎歷年的成績,勾地表內幾十幅地皮,一年能夠賣出十幅、八幅已相當不錯。換言之,如果遊戲玩法不變,新增供應將被七除八扣。

最後,也是經常被忽略的是,發展商似乎愈來愈傾向「貴精不貴多」。根據土地註冊處的數字,二○○一年一手住宅買賣登記共二萬零五百多宗,每宗平均價值三百多萬元,去年跌至只有近一萬三千宗登記,平均價值卻近一千萬元。新樓起得少卻賣得貴,當初或許是因應土地供應不足的變通之計,然後慢慢變成行之有效的經營策略,將來會否需要多買地,令住宅落成量重返七、八年前,每年有兩、三萬伙的水平,存在很大變數。

很明顯,本港的住宅新供應不足,屬於結構性短缺,而非周期性波動那麼簡單,清楚這一點,便不難明白為何政府出招降溫總是無效,招數再「辣」亦只是短暫影響市場氣氛,市場結構不改變,很快便打回原形。不妨打個譬喻,如同在一個非常肚餓的人面前放一碟「辣椒」,初時或許會猶豫,由於實在太肚餓,最後還是照啃,因為別無選擇,這恐怕就是本港樓市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