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6/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查詢股票編號

避險需求縱然減退 美歐國債不愁無客

「歐豬」國家早前爆發的債務危機,觸發投資者蜂擁尋找避險天堂,爭相搶購美國、德國、英國及日本等高評級國債,把債券價格推高。美銀美林的指數顯示,今年上半年全球國債的回報率達百分之三點三六,是自二○○五年以來表現最佳的上半年。不知是否物極必反,市場普遍認為這些國債的孳息在下半年將會上升,意味着債價下跌,估計屆時損失超過百分之三。對於市場上早已充斥着的債券熊市論調,似乎又是一項有力支持。

簡單來說,投資債券的回報可分為兩部分,其一是定期收取利息,其二是債券價格變動。當市場利率下跌,又或對債券的需求增加,投資者寧願收取較少利息也要擁有債券,會把債價推高,這時便可以賺價又賺息。相反,當市場利率上升,又或債券需求大減,必須提供較多利息才可吸引買家,結果是債價下跌、孳息抽高,收了息也未必夠蝕價。不過,如要達到熊市標準,投資損失要有兩成或以上,短期爆煲的機會很低。

環顧歐美及日本,通脹似有若無,官方的指標利率處於超低水平,意味着央行加息,繼而抽高債券孳息及拖冧債價,並非近憂,也非遠慮。那麼發達國家財政入不敷出,不斷發債填補財赤,會不會令國債供過於求,導致大冧價呢?這便要看市場的胃口,以及投資者的需求。以現時的經濟環境,短期來說,避險需求可以提供支持。

當然,避險資金畢竟走短線,長遠未必可靠,豈不是難逃熊市?實際毋須這麼悲觀,因為國債長線投資者的規模將會超乎想像。金融海嘯其中一個重要特徵是「去槓桿化」,金融機構大規模減債,一般民眾則對投資變得保守,紛紛增加儲蓄,美國居民儲蓄率迅速由負轉正便是證明。他們自然不會只把錢放在銀行,相當一部分已被投資於美國國債,這些新進債主是債市的中流砥柱。

歐美國債還有另一批新進債主,主要是來自新興市場的普羅大眾。新興市場經濟好,金融投資卻相對不發達,例如保險、退休保障及資產管理等,仍是處女地,發展空間極大,否則國際保險巨頭也不用爭相入場,就連香港這個所謂的成熟市場,金融機構也要為保險、強積金等產品爭崩頭,可見其潛力之大。這些保障型投資,策略必定較保守,投資組合少不了債券,當新興市場愈益發展,將會為歐美國債提供源源不絕的支持。

正如剛才所說,債券回報的重要部分是來自債價,升跌由供求主導,而把債券拿來像股票一樣短炒賺價,則是數十年前由「債王」格羅斯發揚光大,所以債價有升有跌也是正常的。如果硬要說債市已出現嚴重泡沫,熊市很快便會降臨,無疑是忽略了後海嘯時代市場環境及投資者心態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