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7/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股價號碼: 

中美對話是一盤生意經

首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曲終人散,兩國官員談笑甚歡,予人對話成功的感覺。表面上,中國今次佔上風,從美國總統奧巴馬、國務卿希拉妮,再到財長蓋特納,均擺出低姿態,甚至放低身段、引經據典,務求與中國「同舟共濟」。相信與會的中國官員必定沾沾自喜,認為主動權在手上,可以慢慢決定是否照單全收美國的要求。藉對話討價還價,說穿了不過是雙方的一盤生意經,能否達成交易仍是未知之數。

這次對話不能說沒有成果,因為中美都得到所想要的承諾。兩國同意合作帶動全球走出衰退,令全球經濟更均衡。美國重申願意控制財政赤字,推動民間增加儲蓄。中國則同意擴大內需,減少倚賴出口,並會向美資開放市場。一系列承諾看似互諒互讓,卻有點自相矛盾,反映中美仍然沿用一貫的做生意手法,盡可能維持以往的模式,着眼的是對方的市場。

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說得很坦白,刺激經濟措施何時解除,要看美國經濟何時復甦。中國亦希望外匯儲備內的美元資產投資安全得到保證,美元不會大幅貶值。這便需要控制外儲規模,不能再像以往過於倚賴出口。可是,中國願意繼續購買美債來支持美國經濟,其實又是以往「我借錢、你消費」的遊戲,因為美國人的消費不減,中國的出口才會恢復生機。

美國方面,自然明白這些意圖,但不會全部賣帳。美國當然歡迎中國繼續買美債,填補空前的財政赤字。可是,要保證中國的投資安全,必須控制及降低財赤、減少發債,確實難以自圓其說。中國加碼買美債,先要美國人多買中國貨,否則哪裏有外匯。先不說美國人過度消費能否持續下去,單是美國提出希望國民增加儲蓄,已等於向中國表明不要抱不切實際的期望。美國要中國擴大內需,更顯示本身也希望增加出口,而非擴大進口。

今次對話的另一重頭戲是全球氣候變化,看似只是一個政治議題,背後其實也是一盤生意。中國是主要溫室氣體排放國,像其他新興國一樣,拒絕接受發達國施加的排放限額,除非獲得補貼及援助。對發達國來說,出錢並非大問題,前提是這些錢要用於購買來自發達國的技術。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克里,早前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把這個想法說得很清楚,希望中美加強減排合作,共創商機。

事實上,所謂「同舟共濟」只是把帶動復甦的責任推給對方,中國認為擺脫衰退的前提是美國率先復甦,美國則寄望中國需求帶動經濟加速增長。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實際是處於下風,要保證外儲投資安全,便請開放市場;繼續倚賴美國市場,便難保投資安全,看來絕非一單划算的生意,卻非做不可。美國今次願意放低身段,只是轉移視線的煙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