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國家大學(ANU)華裔科學家盧岳瑞(Yuerui Lu,音譯)所領導的研究團隊,日前成功研製只有頭髮二千分之一厚度的超薄鏡片,是現時世界上最薄的鏡片,不但有望改革相機及其他光學裝置,更有助改革醫學及科學等技術。

二硫化鉬(ANU圖片)

盧岳瑞(左)與其團隊研製出全球最薄鏡片。(ANU圖片)

盧岳瑞在澳洲國家大學工作。(ANU圖片)

盧岳瑞是ANU工程學院納米材料系統(NEMS)實驗室負責人,他在科學雜誌上刊登研究成果。

光線能透50倍厚物質

研究團隊稱今次的成功,主要歸功於學名為二硫化鉬(Molybdenum Disulphide)的化學物質,它的厚度僅零點七納米,能夠承受高溫,同時具有極佳的光學屬性,穿過光線達到物質的五十倍厚度,亦即三十八納米。

研究團隊於是以九層二硫化鉬為原材料,再用一些類似膠帶、黏性很強的物料,從二硫化鉬上剝離出大量多餘物質。其後,他們用離子光束逐個打磨鏡片的原子,最終製造出僅六點三納米厚、半球狀的鏡片,比之前的最薄紀錄的五十納米還要薄得多。

盧岳瑞表示,二硫化鉬非常適合製作彈性顯示屏,例如可以彎曲的螢幕等。這種嶄新的超薄鏡片,亦可為醫學、科學和技術領域帶來革命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