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當局現在開口談改革,閉口談改革,但改革說一千道一萬,落地最重要,而這正是中國目前改革最大的問題,改革空轉,落不了地。這會導致甚麼嚴重後果?除了使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擱置和累積起來,也會嚴重打擊人們對改革的信心,使他們成為改革的「反對派」。

多做多錯 不做不錯

因為改革的最終效果,取決於社會上多數人是否能從改革中獲益,而改革久拖不決,舊制度繼續運行下去,獲益的只能是舊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這樣人們就會產生錯覺,以為改革改不動了,或者我在改革中也得不到甚麼好處,從而對改革失望,乃至反對改革。如果反對改革的民眾增加,正好為既得利益者所用,他們會把民眾作為反「真改革」的擋箭牌,導致一些有利於社會、有利於民眾,而唯獨不利於既得利益者的改革出不了台,即使出台了也推行不下去,改革大業最後就會崩潰。

對此高層非常清楚。自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成立後,迄今召開的二十多次會議,每次都要談到落實的問題,強調落實的重要。當然,改革難以落地並非是個新問題,但今天這一問題比過去更為嚴重,一個原因就是在反腐背景下,許多領導幹部出於「多做多犯錯,少做少犯錯,不做不犯錯」的心理,寧可不做事,也不去犯錯,這已成為官場的一種普遍心態,會貽誤改革時機,損害改革大業。

這種心態的產生,原因既在於改革的複雜程度,也在於官場不正常的人際關係。改革是得罪人的事情,如果哪方面沒有考慮周全,就有可能踏入雷區,被人抓住所謂把柄。有些領導幹部確實自身不乾淨,但更多的是擔心在這種環境下,即使自己廉潔,但如果被政敵和反對者以莫須有的罪名「參一本」,也很難說清,最後即使沒事,估計在上級的眼中也留下了不良印象,於是不如不做事,不做事雖然沒有政績,但至少不會出錯,而改革出錯的概率總是很大的。

要消除領導幹部這種心理負擔,關鍵是要創造一個清明的政治環境,讓肯做事願做事的領導幹部不用擔心被抓小辮子、背上腐敗的名義,這就要盡快改變反腐的方式,加大治本力度,建立制度反腐、法治反腐的框架,把所有幹部從害怕腐敗的魔咒中解放出來,提高和激發他們對改革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使他們全身心投入改革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