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喜歡居住在有圍牆的封閉小區,也喜歡在有圍牆的大院上班,覺得這樣有安全感,一堵牆就隔斷了和外面的聯繫,自成一體。這種封閉生活很難說不會帶來一種封閉人格,後者反過來說,是封閉人格造就了這種封閉生活。

無論小區還是大院,其實與現代社會或者現代城市要求的公共生活和開放空間是不合拍的,它更多地反映了農耕時代的居住工作和生活方式。最近幾年來,由於城市交通的擁擠,要求拆牆、打通單位大院和居民小區道路的呼聲也不時有人提起,不過,面對強大阻力,不可能實現。在中國,像這類事情,如果政府不出面,基本上是沒有解決的希望。這就是現實。

好了,現在政府已經把拆牆提上議事日程。近日,以中共中央、國務院名義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中國新建住宅要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實現內部道路公共化,解決交通路網布局問題,促進土地節約利用。雖然《意見》提出的街區制和不再建封閉小區主要還是着眼於疏解城市交通的考慮,但如果能夠真正推行開來,可能會帶來城市規劃管理的革命性變革,並進一步對社會的文化心理和思維方式產生深遠影響。

加密路網疏導交通

經濟學家周其仁曾提到,一個城市如果每平方公里有一百到一百二十個街口,這樣的城市是宜居的,因為它非常便利,馬路小小的,但是路網非常密,商業、服務設施可以到處分布。紐約這種街區,就是一平方公里一百二十個路口甚至還要多。但在中國很多城市,一平方公里只有十幾個路口,北京則是一平方公里只有十四個路口。這樣的架構,沒人時空空蕩蕩,一旦人口集聚,立即擁堵:路網不夠密,馬路修得再寬,人流、車流都無從疏散。現在推行街區制,就是要解決寬馬路、窄路網的問題,讓馬路既寬(因為已經修得很寬,不可能變窄),路網也密。

因為對於疏解交通來說,增加道路密度比增加車道其實更重要、更有效。住區和大院規模過大、過多常常導致城市道路被阻斷,城市道路遇到小區和大院,不是戛然而止,就是繞道而過。這也正是中國許多大城市的道路愈修愈寬、立交橋愈修愈多,但城市交通卻每況愈下的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