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向俄國訂造之峴港號潛艇已運抵金蘭灣,其姊妹艦巴地頭頓號亦於俄國進行海試,加上過去兩年投役之四艘同型潛艇,越軍夢寐以求的水下部隊正逐漸形成戰力。同時,最終以六艘基洛級潛艇組成的海軍189旅,將配合獵豹級巡防艦、具備打擊海上目標能力的蘇30MK2V戰機和K300P岸基反艦導彈,構成越軍現代化海上作戰力量的骨幹。

整軍經武 增阻嚇力

更重要的是,過去十年來,越南國防開支增長為東南亞各國之冠。河內不但跟俄國和印度兩個長期盟友引進軍備、交換情報和安排培訓項目,而且同美國、日本和澳洲建立軍事合作,也從歐洲和以色列輸入武器裝備。一般認為,越南致力強化海空軍力的目的是為了在南海一帶實現區域拒敵和反介入戰略,威脅同該國毗鄰的中國海軍設施,建立具說服力的阻嚇力量;或者如澳洲國防學院教授泰爾所指,即使越軍不能指望擊敗比其強大的中國對手,起碼有能力在具爭議的海域襲擊其商船和運油輪,同時造成恐慌以及迫使海上保險費率飆升,令對方在採取軍事行動之前,不得不考慮可能要付出的沉重代價。

河內當局明白,部隊戰鬥力的提升,不能單靠武器的部署,還必須掌握偵察、監控和情報收集等多方面能力。越南和印度計劃在胡志明市設立衞星跟蹤與成像中心,以及近年來越方致力發展地球觀測衞星和無人機,都是企圖取得上述能力的具體表現。雖然越印衞星跟蹤站是民用設施,兩國合作可讓越方通過印度衞星接收遙感圖像,彌補其搜集高分辨率圖片手段的不足。此外,由越南和法國出資,歐洲宇航防務集團屬下阿斯特里姆公司研製的遙測衞星,已於三年前開始運作,主要用於天然資源觀察和環境管理,也可以監控海洋和島嶼。河內還致力自行研製小型衞星,包括年前利用日本白鸛火箭射入太空的碧龍微型衞星,以及分別同俄國、瑞典和白俄羅斯合作研發偵察用無人機,也有從以色列進口這種航空器。

從軍事角度看,雖然越南不斷整軍經武,卻礙於經濟力有限和過去忽略海空軍備,至今仍未掌握空中預警機和反潛巡邏機,欠缺早期預警、指揮控制和作戰管理等現代化戰爭有力手段,也不具備從空中長時間搜索、標定和攻擊敵潛艇的能力,加上河內不能指望在發生軍事衝突時得到外力支援,其區域拒敵設想,目前看來還未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