敍利亞危機在二○一一年爆發,釀成近三十萬人喪生,數百萬人流離失所,並製造了二戰以來最大難民潮,把歐洲衝得四分五裂,更令極端組織伊斯蘭國乘亂崛起為禍世界。國際社會就敍利亞危機展開的外交斡旋屢次碰壁,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先後委任三位特使推動和平進程,不是無功而還就是舉步維艱,在相隔三年後,美歐和中東國家以及俄羅斯等,終在德國慕尼黑達成「暫停敵對行動」協議,不過協議尚未落實,已見壞消息頻傳。

「暫停敵對行動」並不等同停火,只是要敍利亞交戰的政府軍和反對派暫時停止進攻,以便利人道救援,協議既無確切落實時間,也沒列明由哪方來監督,而且涉及的阿薩德政權和敍反對派,並無參與會議,雙方會否接納存在疑問。

不過,支持阿薩德政權的俄羅斯和伊朗,都有份制訂慕尼黑協議,要阿薩德接受似乎不難,同樣,敍反對派背後的沙特阿拉伯和土耳其也有出席會議,正如一些反對派領袖所說,手裏籌碼很少,惟有聽命於人,意味着取決於沙土意向。

慕尼黑協議出爐,各方被視為互讓一步,為外交斡旋鋪路,替繼續對話營造有利條件,是敍利亞和平的一線曙光。然而,不足二十四小時,希望幾乎幻滅,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坦言落實「暫停敵對行動」的機會小於五成,沙特阿拉伯和土耳其則傳出準備出兵敍利亞,令局勢愈形劍拔弩張。

究其實,各方一開始便另有盤算,俄羅斯口說同意「暫停敵對行動」,但其支援敍軍的空襲,顯然並不打算停止,因為慕尼黑協議並不適用於「恐怖組織」,落在這個範圍的拯救陣線甚至與之有連繫的敍溫和反對派,俄軍都可繼續轟炸。

俄羅斯用的或是拖延之計,以協議為幌子,令目前在軍事上佔上風的敍軍,可以大舉推進收復失地,敍軍繼較早前收復中部城市霍姆斯後,現時包圍反對派控制的阿勒頗東部城區,切斷其與土耳其的連繫,阿薩德政權如果奪取阿勒頗,則敍利亞主要的人口、經濟和文化中心,將全落入控制之中,總統巴沙爾‧阿薩德在接受西方傳媒專訪時誓言,要重奪全部敍利亞國土,不殲滅「恐怖分子」不罷休,他這副毫不妥協姿態,肯與反對派和談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