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崛起中的大國,中國外交影響力愈來愈大,但中國的外訪制度卻沒有與時俱進,國家領導人東奔西跑分身乏術,而那些隨行的財經、發改等部委首長則叫苦連天。

隨行人員叫苦連天

中國外交目前多邊與雙邊並舉,國家領導人每年需要參加的大型國際會議數不勝數,從亞太經合組織峰會、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二十國集團峰會、東盟十加三峰會,一年到頭開不完,再加上氣候峰會、核峰會、中非論壇、中拉論壇、中國——中東歐領導人會晤等,多邊外交已佔用了國家領導人很大精力。另外,中美、中俄、中法、中英、中德等雙邊外交也愈來愈頻密,以去年底為例,在短短兩個多月內,習近平連續十幾場高級別外交,縱橫地球東西幾十萬公里,當中的強度與密度,都創造了歷史之最。

事實上,中國每每進入外交繁忙季節,從上到下全部撲進去,個個叫苦連天。中國領導人出訪每次都是興師動眾,除了中辦主任栗戰書、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滬寧、國務委員楊潔篪、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鶴之外,外交部部長王毅、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商務部部長高虎城、財政部部長樓繼偉等人,幾乎每次都跟隨專機一起行動,問題是,這些部長長期在外隨訪,相應部委在國內政事又如何決策拍板呢?又怎有時間對本部門、本系統工作進行深入調研呢?

很多時候,這些部長在鏡頭面前窘態百出,不時露出疲勞神態,畢竟這些部長都是六十多歲,怎麼可能經得起如此高強度、大跨度的出訪。在中國威權體系之下,政府工作向來「唯上而行」,如果一個部門的首長長時間不在崗,這個部門的工作自然被耽誤。事實上,這些隨從的部長們作用並不大,很多時候只是「群眾演員」而已。

其實,同樣是世界大國的美國、俄羅斯,領導人雖然出訪密度也很高,但他們出訪時並不會總是帶着半個政府到處飛,而是根據實際需要挑選隨同人員。中國在快速崛起,但很多決策體制與機制卻仍然停留在二十年前,尤其是外交體系,這顯然不符合中國大國戰略。

中國過去處於國際舞台的邊緣,如今站在國際舞台的中間,身份地位與能量已不可同日而語,但顯然還不適應如何成為國際舞台的主角,仍是畫地為牢,按照舊思維、老方法去博弈,就像一頭醒獅卻是帶了腳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