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又迎來了一位「知華」總理——前通訊部長特恩布爾在澳洲執政黨自由黨最近的黨魁投票中,成功逼宮,取代艾博特擔任澳洲總理。後者因為民調過低,經濟政策乏善可陳,不得已下台了事。

對中國來說,澳洲這次換總理,或許能夠進一步增進兩國關係。相比艾博特的相對親日,特恩布爾身上無疑帶有更多的「親華」印記——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特恩布爾就投資中國礦業。他也一貫看好中國發展,對中企熱情,京東啟動澳洲商城時,特恩布爾曾出席並發言。除此之外,在今年八月的一次演講中,特恩布爾也盛讚中國在二戰中發揮關鍵作用,提醒澳洲人不要忘記中國是澳在二戰期間堅持最久的盟友,這在世界主要國家的高級官員中乃少見。何況,特恩布爾還有一個華裔兒媳。

然而,這是否意味特恩布爾在當選總理後就一定會親華?恐怕不能這麼樂觀。特恩布爾固然對中國抱有好感,與中國有這樣或那樣的關係,也曾表態「澳洲歡迎中國的崛起」,但作為總理的特恩布爾與作為部長的特恩布爾,看待中國的視角是截然不同的。作為總理,他必須平衡經濟和安全的關係,把維護澳洲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和中國打交道的同時,需要更多考慮國內選民的意見和地緣政治因素。

中澳關係 至少不變

目前,中國是澳洲最大的貿易夥伴,兩國今年簽署了自貿協定。金融危機以來,澳洲的經濟也陷入困境,失業率高企,從這個角度看,無論誰做總理,都會把發展中澳經貿關係視作頭等大事。但另一方面,澳洲畢竟是西方發達體的一員,其價值觀天然決定了在安全等領域上,必定跟西方尤其是美國綑綁在一起,這與總理個人的好惡沒有特別關係,而與國家利益有關。所以,縱使特恩布爾身為總理,他也不可能把在澳洲北部達爾文駐紮的美軍攆走。

澳洲前總理陸克文就是一個例子。作為西方首位會講中文的領導人,陸克文曾獲得中國民眾極大好感,視之為「親華派」,對他投入了過多一廂情願的期待。但恰恰是這位陸克文,在中美因南海問題鬧得不愉快時,建議時任國務卿的希拉妮對中國動武,也在西藏問題上,對中國說三道四。所以「知華」不等於「親華」,民眾一定要拋開這種思維定勢。

當然,特恩布爾可能比陸克文更好地發展兩國關係。正如澳媒所言,特恩布爾是澳洲政治人物中,對中國有深入認識的人之一,他對中國屈辱的近代歷史有感同身受的理解,這恰是澳高層政治領導人所缺乏的。中國的國家敍事方式一直受到其歷史記憶的界定,把握這點是理解北京意圖的關鍵。這樣看來,至少在特恩布爾當政時期,中澳關係不會變得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