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家面向青年的報紙向我約稿,寫寫青年和抗日戰爭的關係,這倒是個不錯的題目,雖然我對此沒有研究,但還是應允下來,因為這不是寫論文,要有詳細的考證,在我的印象中,無論國共,當時很多中下級將領甚至包括小部分高級將領,按現在的年齡劃分,都可以算青年。

喚醒國人民族意識

青年有血性,敢反抗,這正是抗戰取得最後勝利的關鍵。從這個意義上說,抗戰喚醒了中國人的青年意識,使中華民族在精神氣質上回到了它早期的青春時代。當局曾經把抗戰精神總結為四點,即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不畏強權、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不管這個總結是否恰當,我認為很有點契合青年的性格特點。

近代思想家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一文中呼籲:「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他急盼中國成為一個少年的、青春的中國,因為他感覺到,中國是一個暮氣沉沉的老大帝國,他想用少年的青春熱血、朝氣、生動和勇猛,去改造中國的這份暮氣。

青年似乎也沒有辜負梁啟超的這個願望。在九一八事變後,上海等大城市的青年學生紛紛組成請願團、示威團,呼籲全國同胞奮起抵抗。一九三五年華北事變發生後,悲憤的北平學生自發地行動起來,衝上街頭,發誓「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一場聲勢浩大的一二九運動迅速波及全國。全面抗戰爆發後,更有無數熱血青年滿懷抗日救國的激情投筆從戎,奔赴前線奮勇殺敵,用自己的血肉之軀保衞祖國河山。所以,說青年學生是抗日救亡運動的先鋒一點不假,他們承擔了歷史賦予他們的任務,喚醒了國人的民族意識、家國情懷和反抗侵略的必死信念,使這個老大帝國的面貌煥然一新。

蔣介石在抗戰最艱難的一九四四年稱:「國家在此緊急戰時關頭,要先其所急,使知識青年效命於戰場,因為知識青年有知識,有自動判斷的能力,隊伍中增加一個知識青年,就不啻增加了十個普通士兵。」號召全國知識青年積極從軍,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口號,並組建一支以青年學生為主的軍隊,中國青年為這場民族的戰爭,效命疆場。因此,站在今天的視角看,抗戰於中國,是青春的覺醒、生命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