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克拉運河項目是傳言已久的話題,被喻為解決馬六甲困境的優良方案,指的是在泰國狹窄的克拉地峽區域,挖掘一條連接泰國灣與安達曼海的運河。運河建成之後,從印度洋到東亞港口的航程可縮短約一千二百公里,節省二至三天時間。更重要的是,運河開通將降低馬六甲海峽的戰略地位,並因此改變亞洲貿易版圖和地緣政治。

上月內地媒體報道了「中泰雙方簽署克拉運河合作項目」的消息,引發各方高度關注。起初外界以為這是中泰官方正式簽署相關合作協議,後來中泰雙方雖然否認參與其中,但並未減輕輿論的討論熱度,背後一個深層背景就是中美在南海的對峙,讓人對這個項目總是充滿想像。

上月的新聞有一個細節並未受到輿論重視,雖然中國駐泰使館否認中國政府參與該項目的研究和任何具體合作,但也承認此乃雙方民間行為,是雙方民間組織在研究這項合作的可行性。事實上,當時簽署合作文件的現場就有泰國前政府總理及皇室成員,這難免讓人覺得,對如此敏感的項目,雙方政府無疑要迴避,但會委託民間先行進行論證。

聯合開鑿 降低風險

這個猜測日前也間接得到中國官方智庫學者的承認。六月中,中國社科院東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許利平在作客有關節目時,獨家披露中泰民間確有討論開鑿克拉運河。許表示,去年年底,中泰兩國在北京開了一個有關雙方開鑿克拉運河工程的會議,對克拉運河之事,雙方確有互動和討論。用許的話說,「我認為泰國在這方面做了非常充分的溝通,我們今天在這裏談論克拉運河,絕對不是紙上談兵,應該說也是現實的,是正在進行中的可行性研究。」

中國最早公開報道關注克拉運河的消息,是在二○○四年,當時一家全國性報紙在一則報道援引專家觀點稱,中國要確保石油運輸安全,必須尋找一條比馬六甲海峽更便捷、更便宜、更安全的石油運輸線路,而克拉地峽正是一個重要選擇。如今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能源進口國,而在中國成為第二大經濟體後,中國的對外利益也向全球擴散,並同全球霸主美國的競爭愈來愈激烈。有鑑於此,中國把眼光落在泰國克拉運河上便不奇怪。

當然,是否要和泰國合作開鑿克拉運河,在中國也有爭議。鑑於泰國政局不穩以及該項目勢必牽連到大國關係及地緣政治,國內也有許多學者反對,認為若匆忙開鑿,將會成為中國的燙手山芋或包袱。許利平的觀點是,可以邀請第三方例如韓國參與合作,將更有助於項目的開展,此外,印尼和馬來西亞這兩個馬六甲海峽的當事國也可參與其中。或許這是一個破解或降低開鑿克拉運河風險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