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香港政改方案的表決,各式各樣的民調結果不斷湧現,但這些看似公正、中立的政改民調,其實暗藏玄機,用民調製造民意,再用民意引導議題,是一些人慣用的策略。

以往香港民調市場幾乎由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所壟斷,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為它成立較早,有一定的基礎,另一方面是冠以港大之名,易讓人以為是一個學術機構,所做民調是不偏不倚、公正客觀,但實際上,這個民調機構在總監鍾庭耀的操作下,早已變成政治立場鮮明的民調機構,而且被指收受美、英等背景不明基金會的捐助,讓人懷疑其民調結果是別有用心的。

由於輿論長篇累牘的批判與揭發,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在市民心目中變得聲名狼藉,也正因為此,心虛的鍾庭耀今次在政改問題上拉上理工大學和中文大學,搞一個三校合辦的滾動民調,以彰顯所謂的權威與公正。但事實上,這只是換湯不換藥,主導者仍是鍾庭耀,用的還是港大民意研究計劃那一套。

比如早前三校的滾動民調顯示,支持和反對政改的比率同為百分之四十二點八,首度打成平手,但訪問人數只有一千一百多名市民,如此的訪問量,有沒有代表性?而且這一千一百多人是真的隨機抽查還是有特定目標群,恐怕只有它自己知道。

控制結果指揮泛民

小小的一個民調,內裏大有文章。民調鼻祖蓋洛普就曾說:「我能夠以統計的方式證明神。」調查者往往可以透過問卷的設計、資料的整理、抽樣的標準、評分的準則去控制結果。事實上,鍾庭耀在做民調時,無論是用詞還是樣本選擇,都是漏洞百出,帶有很強的誤導性,而且每次民調出台的時機都很巧妙,往往成為引導泛民方向的指揮棒。如今鍾氏的政改民調也是如此,當需要轉軚通過時,民調就可以造出高支持率的結果;如果要否決方案,就可以造出高反對率的民調。總之,民調就像橡皮泥,一切根據形勢需要,可以任意升跌。

事實上,西方國家都有成熟的法律規範民調,對民調的樣本抽取、發布時間等都有一定的規定,但在香港,民調卻無王管,隨便一個人或機構都可以肆無忌憚地發布所謂的民調結果,一些人更以言論自由、學術自由為名,將民調機構打造成唯我獨尊的獨立王國。香港要發展成熟的民主,首先要完善相應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