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危機後,歐洲在美國督促下,對俄制裁不斷升級。但是,美俄經貿至今未受影響,俄歐貿易卻直線下降。歐洲被美國忽悠,可謂吃力不討好。

德國《明鏡》周刊報道,俄歐開始上演制裁與反制裁的拉鋸戰,歐洲企業深受影響,雙邊貿易額下降了百分之十,今年前兩個月甚至驟減三分之一。對比鮮明的是,口口聲聲要加大對俄制裁的美國,對俄貿易額不減反增,去年增長近百分之六。

歐洲衝鋒 美國媾和

今年五月底,美國公司貝爾直升機公司與俄羅斯簽署了合作協議,在俄羅斯進行許可組裝生產協議,另一家民航巨頭波音公司也沒有因為制裁感到任何不便,並繼續其與俄羅斯的合資企業合作。反觀歐洲,德國西門子未能贏得俄羅斯到喀山高鐵數十億美元的合同,中國企業和俄羅斯企業一起贏得了方案設計合同。

對俄制裁最起勁的美國,損失最大的卻是歐盟,這種落差讓很多歐洲政治家感到受騙。尤其是當歐盟一馬當先衝在前頭與俄羅斯叫陣時,美國卻偷偷在背後與俄羅斯媾和,上月美國國務卿克里便突然訪問俄羅斯,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會談。

事實上,烏克蘭危機的始作俑者正是美國。華盛頓在基輔一手策動顏色革命,將亞努科維奇趕下台,使危機一發不可收拾。歐盟很多政客就認為,美國利用烏克蘭危機「一魚兩吃」,既對俄羅斯進行了一次戰略恫嚇,也是藉機離間俄歐關係。

眾所周知,自從金融海嘯之後,美國對歐洲盟國的號召力就大打折扣。中情局特工斯諾登曾披露,奧巴馬對德國總理默克爾不信任,要求美國國安局對其竊聽。美國擔心歐洲大陸出現俄德軸心,排擠美國在當地影響力。而烏克蘭危機爆發之後,俄羅斯威脅論重新抬頭,中東歐國家紛紛向美國求援,而西歐各國則被美國驅趕着與俄羅斯劃清界線,原本順暢的俄歐關係變得相當緊繃。

以法國為例,法方停止對俄出售兩艘兩棲戰艦而騎虎難下,一方面要向俄羅斯賠償大筆費用,另一方面又難以找到新的買家,而且每個月為這兩艘戰艦的維護與安保費用高達上百萬歐元。

類似事件再次說明,在美國的高壓之下,歐盟獨立外交空有其名,當核心利益受到挑戰時,歐盟無法根據形勢發展調整政策,只能唯美馬首是瞻,甚至被美國賣了,還要給美國數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