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不出中南海」是內地老問題,對於政策為何出不了中南海,人們不甚了了。近日媒體披露總理李克強為此發飆,讓人們一窺「奧秘」。

前不久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嚴厲批評一些地方部委繁冗、拖沓的工作作風。有部門匯報,常務會議幾項已經確定的政策,遲遲沒有「落地」,因為文件起草完成後,一直按照流程在相關部門等着「會簽」。李克強立刻打斷說,「這不是耽誤時間嗎?當時你們部長們都來開會了,會上都沒有不同意見,現在難道還需要幾個處長來把關?」並批評這在程序上完全顛倒了。「我們出台的許多政策,中央和各部門已經研究了很長時間,經過詳細測算,並制訂了非常具體的執行方案,但卻常常因為繁冗、拖沓的所謂會簽,讓一些好政策遲遲落不了地」。

這種中央政策要處長來「把關」的情況,看似是笑話,但在現有制度下,卻有它的「合理性」,因為工作流程就是這麼規定的,擬出台文件先要由處長審查一番,簽上意見,再上報部門領導,領導再根據處長意見,決定這個政策是實施、修正還是雪藏?

問題在於,為甚麼要有這個制度流程?原因很簡單,部門利益。

深化改革 簡政放權

中國的各種制度和政策,表面看來多數是由各級政府出台的,但其實,絕大部分是由部門起草,再上報給政府。這些政策無疑暗藏了許多部門利益在內。還有一些政策,是由政府的政研室之類機構調研起草,但它會涉及到多個部門利益,這時候就需要協調各方利益,一般情況下,部門在審查該政策時,領導不會預先發表自己的看法,而是要處長們先拿看法,當然,若領導表示了自己的意見或建議,處長們肯定是按領導意見來審查。所以,上述處長「把關」的笑話,說到底,是部長們借着這個會簽流程,回避自己該負的責任。他也不是不執行在常務會議上達成的政策,而是採取拖的辦法,因為一旦進入了會簽程序,是要花些時間的。

由是可見,中國實際是部門立法,再進一步說,是處長立法。處長是實際的政策制訂者,部長聽處長的意見,總理再聽部長的意見,所以,一項政策的好壞,能否得到有力執行,很大程度上看處長的態度和水平。這也就是為何在強力部門中,處於關鍵崗位的處長們腐敗起來一點也不亞於部長的原因。因為別看其官不大,但權力卻很大,而相對部長,受到的約束又少一些。

故而要消除處長把關的笑話,靠總理發飆僅能管一時,必須深化政府特別是部門改革,真正做到簡政放權。但話說回來,沒有一個強大的外部監督力量,要政府真正放權是不可能的,由此,在目前的制度環境下,這差不多是個死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