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清明節,說起清明,不少人都會想起唐朝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詩句。這些年來中國人愈來愈看重清明,如果家裏有人故去,不管多遠,都要去掃墓祭奠。所以,每年的清明節也像春節一樣,路上是人滿為患的。

向為國犧牲者致敬

清明節主要是民間的節日,但近年來官方也重視起清明節來,官方的祭奠對象主要是兩類,一類是革命烈士,過去對革命烈士的定義主要是執政黨在歷次戰爭中死去的將士,不過,最近幾年烈士的外延也在擴大,把國民黨為國捐軀的將士也算在內,這大概是多年來輿論呼籲的結果,也與統戰有關。另一類是中華民族的始祖,像軒轅黃帝、炎帝、治水的大禹等,每年官方都會搞大型的祭拜儀式。

與民間主要是寄託對死去親人的哀思不同,官方對烈士和人文始祖的祭奠則要功利得多,為的是牢記烈士意志,激發愛國熱情,凝聚民族感情。這當然也是沒錯的,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應該忘記那些為國家和民族利益作出犧牲的人。在這方面,我覺得美國比中國做得更好。

美國有一個專門的陣亡將士紀念日,在每年五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一,悼念在戰爭中死去的美軍將士,展示美國人的愛國情操,人們會在這一天在士兵墓碑前放上花圈和旗幟,政府部門會降半旗,一些城鎮會組織遊行隊伍,一些人會穿上南北戰爭時期的軍人服裝。而美國總統或副總統會在阿靈頓國家公墓主持紀念活動並發表演講,國會下屬的白宮紀念委員會將這一天下午三時定為國家追憶時刻,號召人民在此時停止一切活動一分鐘,向為國家利益犧牲的人致敬。可見,美國政府的愛國教育和美國人的愛國主義其實是一點都不亞於中國的。

中國官方近年來雖然也開始注重對烈士遺迹的收集和保護,但做得還不是很夠。一方面仍然不能擺脫黨派偏見,客觀公正地評價國民黨的抗戰貢獻,媒體最近就有報道指,四百八十多名台兒莊將士埋骨荒野六十多年無人問津,倒是當地村民在清明節時會祭奠一下。另一方面,當局對為國捐軀的將士,出於某些原因,也有意淡忘,比如離現在最近的對越自衞反擊戰,前後持續達十年,中方犧牲約八千五百人,但從來沒有聽聞對這些將士有過一次官方的紀念。類似這樣的事情有很多,可以說,是很不應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