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招聘網站智聯招聘近日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公務員成為春節後跨行業跳槽最活躍的人群,同比去年增加超過三成。出現這種情況就對了,表明反腐和群眾路線教育取到了效果。

在反腐態勢下,現在官員普遍認為官不好做了,出現了消極怠工和觀望現象,一些官員選擇「下海」——辭職去企業。有觀點認為,有可能會出現第四波「下海潮」。

官不聊生 風險大增

改革以來,內地出現了公職人員三波「下海潮」,官員雖然也在其中,但不是主體。如果有第四次「下海潮」,那麼官員群體很可能是主體。問題是,目前一些地方官員的辭職下海是否有可能形成第四波「下海潮」?我認為可能性非常小,甚至可以斷言不會有第四波,支撐這個判斷的理由有兩方面。

第一,儘管當局的嚴厲治吏措施使很多官員感到官不好做,「官不聊生」,壓力和風險大增,但經過十幾年的經濟發展,政府財政收入豐厚,官員福利改善,如今公務員作為一種職業,其地位和保障水平在社會各階層中,含金量是排在第一梯隊的,對於厭惡各種風險的人來說,再也沒有比做官更保險和更好的職業了。所以,就算在肅貪和八項規定下,官員腐敗(包括公款腐敗)的機會比過去大為減少,可官員的各種待遇和保障依然是令人羨慕的。看看每年的公務員考試,人們趨之若鶩,就可知這一點。

第二,市場的機會比過去小得多,風險卻大得多。中國的市場經濟雖然發育還很不完全,規則沒有全部建立起來,市場秩序還很混亂,但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和規範,市場也比以前慢慢成熟起來。更重要的是,如今的市場競爭性比過去大大提高,也更為殘酷,這意味着進入市場的機會成本很高,風險太大,而收益卻未必如願。多數人天生是厭惡風險的,他們寧可守着一份收入可能不是很高但旱澇保收的職業,也不願去收入很高但風險也很大,需要付出相當多辛勞的企業。

另外,從目前辭職下海的官員來看,雖然同比超出三成,但由於過去基數太少,在龐大的官員群體中比例不高,這從一個側面印證了官員辭職不會形成大規模的「下海潮」。官員辭職下海意味着官員感受到了一種危機,不管他們最後是否下海,只要有這種做官的危機感,就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