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巡視組最近分兩批公布了七家央企的巡視意見,問題和腐敗情況令人觸目驚心。套用中信集團原老總孔丹的話來說,如此國企,實在是禍國殃民,嚴重損害「執政基礎」。

提起腐敗,人們一般想的是政府腐敗,其實國企比政府更腐敗,無論從腐敗形式還是查處難度來說,國企都賽過政府。原因在於企業是經濟組織,有着產出和利潤壓力,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要提高企業的決策效率,客觀上需要一定程度的集權,故企業領導比政府官員有着更多的自由裁量權。有集權的地方就有腐敗,但和政府不同的是,企業可以把各種腐敗說成是市場交易和企業創新之需。

舉個例子,中石油下屬大慶油田一三年以八千五百萬美元購入印尼國有石油公司Limau油田三處區塊,但大慶油田宣布收購交易時,沒有透露賣家、價格以及其他財務細節,如今這三處區塊的石油產量不及峰值時的三分之一。此外,中石油還斥資三億五千萬美元從名不見經傳的私企購入石油資產,花二十多億元人民幣收購印尼幾口枯油井。對於中石油這些交易,連石油行業的高級官員都表示不解,「我們都清楚這是一筆荒謬的投資,但我並不知道這些錢最終被用在何處。」 「這些資產基本上一文不值,給國家造成了嚴重損失。」此事早前被媒體報道才為人所知。

當然,企業的屬性只是為國企領導的腐敗提供了一個客觀誘因,如果監督到位,或者國企數量不多,企業領導要搞腐敗就困難得多,腐敗的後果也不會像現在這樣嚴重。

領導有絕對支配權

國企領導的腐敗還有中國自身的因素,國資委領導黃丹華曾總結三大缺陷:一、企業因權力構架不合理、職責不分明和法定責任不到位而缺乏對權力有效制衡;二、某些人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理想信念淡薄、法紀觀念缺失和心態失衡而生成腐敗動機;三、由於制度的缺陷以及監督機制不完善、監督缺位或流於形式而構成腐敗機會。

說到底,國企腐敗源自國資是無主資產,用學術語言講,就是其多級代理所導致的所有者和經營者的訊息高度不對稱,致使國企內部存在嚴重的內部人控制問題。這種內部人控制再加上不受或少受約束的權力,給了國企領導對國有資產的絕對支配權,從而使得他們輕易將國企變成企業領導的國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