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企業挑戰監管部門會出現甚麼後果,阿里巴巴給出了答案。在國家工商總局公布阿里旗下淘寶網正品率僅百分之三十七點二五且存在其他問題後,阿里投資者用腳進行了投票,兩天蒸發市值三百三十億美元。儘管阿里股票大跌還有其他因素影響,但顯然這個因素不可忽視。

在中國,監管部門批評企業雖很常見,但像工商總局一樣指摘阿里這樣的大企業則少見,阿里雖是民企,然而是中國乃至世界最大電商,其創始人馬雲更是中國政府座上客。一般來說,這種性質的企業,監管部門是不會主動去「挑刺」的,因為不知道這背後的水是深是淺。當然,反過來說,企業被政府批評了,即使覺得受了委屈,一般最多也就是喊幾句冤而已,極少會對政府冷嘲熱諷、對着幹,但這回阿里乾脆一副豁出去的架勢,與工商總局「互掐」,這是此事在過去一周引起市場關注的原因。

我的判斷是,阿里公開挑戰工商總局,是其公關部門對自己的實力過於自信,從現有的訊息來看,阿里最初的反擊應該沒有得到馬雲授權,但在反擊發出後,馬雲或許也是樂觀其成。阿里公關團隊以互聯網思維來對待這場「爭鬥」,這從淘寶網官微的文字風格可見一斑。但在輿論和資本市場逐漸對阿里不利時,馬雲以他的政治經驗嗅出了危險,需要快速收拾爭鬥,於是有最近的拜會總局之舉。而總局也不想爭鬥擴大,如果阿里在紐交所的股票繼續大跌,甚至因假貨事件吃上投資者官司,導致阿里傷筋動骨,無疑也是政治不正確,總局領導很可能因此被上面批評,所以也表示針對阿里的行政指導白皮書不具法律效力。

經典案例 市場關注

可不管怎樣,阿里和工商總局的互掐,正如業界資深人士指出的,在治理現代化背景下,工商總局的表現,是政府部門傳統思維遭遇的一次劇烈碰撞;對於阿里,也是一貫率性而為的創業公司文化最悲壯的一次擦槍走火,急須升級到與全球前五大高科技公司相稱的新思維。我認為這個評價很貼切。兩者的互掐會成為中國監管歷史上的經典案例,供後來者研究。

從消費者的角度看,兩者互掐不但讓更多人關注網絡售假情況,還促使政府、企業及社會深入思考如何去構建一個健康的市場環境和政商關係。因此,不管事情如何收場,都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