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電子商務商阿里巴巴挑戰國家工商總局,成為過去一周最受市場關注的焦點。工商總局公布網絡交易商品定向監測結果,淘寶以三成七正品率在抽檢電商中墊底,阿里反擊指總局監管程序失當,情緒執法,用錯誤方式得到一個不客觀結論,並投訴總局網監司司長。後者亦不甘示弱,揚言要懲罰阿里,並公布了去年針對阿里的行政指導白皮書,指控阿里存在五大突出問題,稱總局延遲發布報告,目的是不影響阿里IPO。阿里則直言總局指控「太不公平」,表示未提前看到白皮書,也並未要求總局延遲發布。

事件最新進展是,工商總局局長會見了阿里創始人馬雲,後者表態將積極配合政府打假,而總局亦表示,針對阿里的行政指導白皮書只是座談會記錄,不具法律效力。雙方似有各退一步、握手言和之意。

雙方這場對壘,讓外人看來頗為熱鬧。在中國,官商「互掐」雖非罕見,但並不多,因此,阿里此番挑戰監管部門,不管結局如何,從中長期來看,對完善中國市場建設和監管,應該大有裨益。對此,可從三個層面分析。

政商關係 有待改善

首先,從企業責任來看,阿里是否有足夠努力和誠意去打擊其網絡交易平台上的假貨,還是僅在試圖應付顧客和品牌商的投訴?對一個控制着中國電子零售市場八成份額的企業來說,姑且不論監管部門的抽檢樣本是否有問題,三成七的正品率確實超出了市場可容忍的安全範疇。無論監管者還是消費者,對阿里打假都必須有更高要求。這是阿里履行最基本的社會責任所在。

其次,從政府監管來看,是否做到了盡責?打假不光是企業之事,政府尤要親力親為,因為政府的責任就是為人民創造一個好的社會環境和市場秩序。如果網絡平台賣假,作為監管者的政府,不能僅僅批評企業,而是必須反思,自己做了甚麼,對大量假貨流向網絡平台該負何責?中國市場環境的惡化,假貨氾濫,很大程度上,跟政府的不作為和監管腐敗有直接關係,所以,政府需要反躬自問。

第三,從政商環境來看,阿里此舉說明建立正常政商關係的迫切性。在這方面,政府起着主導作用,庇護企業,同時,企業要聽政府的話,像工商總局所言,白皮書的延遲發布是為阿里上市,這在世界很多國家尤其是西方不可想像,但政商勾連的代價,就是政府和企業有矛盾時,後者必須聽從前者的安排,而不能反抗,否則,是政治不正確。阿里沒有遵循這一「規則」,不管出於何種動機,這顯示了企業權利意識的覺醒,政府不能為所欲為,從而反映了社會進步,有助於中國政商關係的改善。

上述三個層面,讓人們準確認識這場官商對峙的性質。